曾子斌
摘 要:以人教版必修4第147頁第三章《三角恒等變換》復習參考題B組第7題進行研究性學習為例,探究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啟發學生剖析問題,深入挖掘課本習題蘊含的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和科學精神。
關鍵詞:課本習題;探究;學會學習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教師應抓住高中生思維發展的飛躍時期,利用成熟期前可塑性大的特點,鼓勵學生在數學解題中多動腦思考,找到解題方法和規律。故在教學時要立足課本,不是簡單地查找課本中相關題目,一做了之,而是深入挖掘課本相關內容的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研究習題背景及其內在聯系,引導學生探究不同解法,學會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和科學精神。本文以人教版必修4第147頁第三章《三角恒等變換》復習參考題B組第7題為例,深入挖掘,多角度探究,拋磚引玉。
例 如圖1,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1,AB、AD上各有一點P、Q,如果△APQ的周長為2,求∠PCQ的度數。
分析:本題考查了正切的定義、兩角和的正切定義、向量的數量積與夾角、三角形及正方形的基本性質、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質、旋轉變換,是必修4中的一個數形結合題型的綜合應用題。可首先考慮到點P、Q為動點,把P、Q放特殊位置B、A處,可以得到∠PCQ=45°。現通過以下解法進行探究,求得∠PCQ=45°即可。
解法1:旋轉法
先介紹一種初中平面解題思路,學生會比較有興趣。如圖2,旋轉△CDQ使得CD與CB重合,易得PE=PB+DQ,而PQ=2-AQ-AP=PB+DQ=PE,根據SSS易證∠PCQ=∠PCE=45°。
解法2:平面向量法
本方法是學習高中數學必須掌握的解題方法借助向量工具解決“邊與角”的問題,但這題用本方法解題的過程中計算量偏大,故具體講解時以拓展解題思路為主。根據圖3設相應的邊和角,借助向量工具得。
解:如圖3,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設AP=x,AQ=y;
則:=(-1,y-1),=(x-1,-1)
cosθ=
=
∵△APQ的周長為2,∴x+y+=2
可得x=
帶入上式化簡可得cos∠PCQ=
即∠PCQ=45°
解法3:三角函數法
本題用到化歸思想、函數思想,特別是突出“三角函數”是解決“角與邊”問題的工具。首先按圖4所示設對應的邊和角有互余把求∠PCQ轉化為求(α+β)的和角問題,觀察結構,發現tanα和tanβ容易計算.故選擇tan(α+β)展開。
tan(α+β)==,通過三角函數轉化為邊的關系。觀察右式特點,需要把(x+y)與xy整體互換。根據已知條件x+y+=2可得xy=2(x+y)-2帶入化簡可得tan(α+β)=1,返回所求角,問題解決.
解:設AP=x,AQ=y,∠DCQ=α,∠BCP=β
則tanα=1-y,tanβ=1-x,
tan(α+β)==,
∵△APQ的周長為2,
∴x+y+=2,可得xy=2(x+y)-2,
∴tan(α+β)==1.
又∵0<α+β<,
∴α+β=,
即∠PCQ=-(α+β)=
解法4:解三角形法
學習必修5以后,又可用到解三角形方法——余弦定理建立起邊角關系,和向量法一樣,計算量偏大,介紹解題思路為主。
cos∠PCQ==
根據已知條件x+y+=2可得x=,帶入上式化簡可得cos∠PCQ=
解:設AP=x,AQ=y;
則:CQ= CP= PQ=
在△CPQ中,
cos∠PCQ==
∵△APQ的周長為2,∴x+y+=2
可得x=
帶入上式化簡可得cos∠PCQ=
即∠PCQ=45°
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為:思維是人腦對事物本質和事物之間規律性關系概括的間接反映。只有把掌握知識、技能作為中介來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才符合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一題多解可拓寬思路,通過不同數學內容的聯系與啟發,強調類比、推廣、特殊化、化歸等思想方法的運用,自然而然得到題目的另一種解法。教師的教法常常影響到學生的學法,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對學生思維靈活性的培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體驗一題多解的過程中,啟發和引導學生的數學思維,養成主動探究,積極思考的好習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科學精神。深入、大膽質疑、完備知識,對數學知識自然明了。
參考文獻:
[1]龐維國.論學生的自主學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2).
[2]陳琦.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02.
?誗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