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偉
摘 要:作業對于數學來講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對教育教學活動的一種反饋。科學的作業計劃,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著相當大的促進作用。教師可針對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導、講解,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但是對于新課程標準下的教材,傳統方法布置的作業在提高學生個人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上具有局限性,所以對布置作業有如下反思。
關鍵詞:高中數學;作業設計;思路;實踐
一、高中數學作業設計現狀
現有的高中數學作業設計,由教師按習題的難度布置給學生,組成一個基礎型、提高型的訓練模式,通過機械重復來加強記憶、鞏固課堂教學的知識點[1]。以追求升學率或加強應試能力為目標,這其中有很多不足和缺陷,如:作業照本宣科,題型較為死板,作業形式較為單一,不鼓勵合作完成,對作業的評價是直接的對錯,不重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能真正發現學生知識的欠缺點。導致了學生的作業堆積如山,實際的效果卻非常差。很多學生在繁重的作業負擔中產生了對數學學習的厭煩情緒,甚至出現不認真聽課、課后抄作業等不良現象,嚴重影響了數學學習積極性。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高中數學作業設計問題已經成為普通高級中學的老大難問題,面對問題,作為一線教師必須身先士卒,主動改變原有的作業設計模式,讓作業更有靈活性,更能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成為輔助知識鞏固和鍛煉學生養成數學思維能力的利器!
二、高中數學作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
新課標對基礎教學學科教學,特別是高中階段的數學教學提出了更有建設性和科學性的指導意見,調整作業結構勢在必行。作為教師一定要理解的是,學生作業的目的在于鞏固和消化所學的知識,要通過作業將這種知識變成一種能力,而不僅僅是讓學生把題做對。[2]因此,教師要端正態度,從根源入手,科學地設計學生作業,從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入手,讓作業更具層次性和針對性,不搞一刀切,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優化作業結構,量質結合,難易分明,所謂尖子生練思維,優等生練技巧,普通生練思路,困難生練基礎,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效地利用了作業,同時又在各自的能力范圍內實現了作業的保質保量
完成。
三、高中數學作業結構調整思考及實踐
優秀的作業設計并非易事,要讓作業最優化,教師在作業設計中還得講究一定的方法。經過幾年的實踐,筆者對布置作業有如下心得,與大家分享。
(一)作業設計的科學性及多樣性
首先,作業的布置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承受能力,難易適度,數量適當,保證大多數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學生都不會的作業不是好作業,要把作業當做是課堂的延伸,使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理解消化的過程,作業內容上體現課堂教學目標,通過作業進一步鞏固知識,形成能力。另外,作業布置要多樣化,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作業的豐富多彩,使之樂于思考,樂于主動完成作業,提高課后學習的積極性。
(二)作業的導向性
課堂教學應達到的教學目標,作業要體現高中數學課程的特點,學生通過課后做作業練習鞏固知識,思維能力得到擴展。作業是課堂的延伸,課后練什么,教師要有計劃。
基礎知識復習和類型題練習以及難題拔高一定要分開,對于難點,教師要盡可能地選擇比較典型的題目,讓學生主動思考,開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對于基礎知識,在作業中要避免枯燥和課堂重復的內容,切忌換湯不換藥,導致學生對作業產生反感。
(三)作業的差異性
教師要積極關注作業設計的差異性,根據學生水平分類設計作業,按照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知識水平原則安排作業,難易結合,有的放矢。但須注意,不能因此降低教學標準與思維能力,這里我們所講的是分層次而不是降低層次。
(四)作業的針對性
作業設計要有針對性,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作業題型一定要精選,多設計新題而少安排學生做陳題。要根據學生的思維能力確定作業的內容,要依據日常測試和各類型考試成績情況,評估班級整體數學水平,要能找出共性和個性,要兼顧學生的接受程度設計題型的難易,避免作業過難而影響學生情緒。
(五)作業的重現性和開放性
教師必須強調作業的重要性,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作業,注重作業布置的節點,保證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地鞏固知識,同時又能鍛煉思維能力。同時,作業要有開放性,讓學生有發揮的空間。這里,教師一定要設置探索性作業,就是將課堂中的問題教學和情境教學方法運用到作業設計中,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而不是一定要學生完成這個問題。鼓勵學生在課后進行小組討論,合作完成作業,減輕個人負擔的同時,又增強了個人的學習能力,養成了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可謂一舉多得。
課后作業是輔助,檢驗教學最有效的手段,科學合理地布置作業,可使課堂教學得到更好的延續,更加深入化,有助于學生理解消化課堂知識,幫助學生打下良好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習慣,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高效率的數學學習模式,提高數學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嚴福全.淺析實現高中數學作業科學設計的途徑[J].新課程(中學),2015(3).
[2]張曉娟.關于高中數學作業結構調整的嘗試[J].考試周刊,2013(99).
[3]趙秉乾.高中數學彈性作業設計的實踐與探索[J].數學教學研究,2013(10).
[4]陳高近.基于新課改的高中數學作業結構調整[J].數理化學習,2013(9).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