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 要】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進度中,我國在體育課程教學的改革中也走向了全新的發展階段,但是農村體育課程的改革進度卻不盡人意。地方比較偏僻,經濟不發達,教育經費不足等造成農村地區的體育課程改革難以落實。所以,該文通過對農村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現狀進行分析,為提升教學效果做好鋪墊。
【關鍵詞】農村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
一、農村體育課程開展現狀
(一)體育課不受重視
“只有走出大山,才能改變命運”,“讀書是貧困地區孩子的唯一出路”。在這種思想的熏陶下,農村學校更加受制于“應試教育”,讓人們覺得只有高分才是最好的,其他與高考分數無關的科目不重要,學校應大家的需求,加強“文化課”的教學,而其他“不相干”科目則是上課可以,不上課也行的狀態,受到嚴重的冷落和排擠,如“偏房之子”。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成果,改變了大多數人的慣有思維,改變了老師及家長的舊思想,老觀念,認識到了體育的重要性,它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促使學生健康、全面發展。但是,由于以前舊思想、老觀念“深入人心”,根深蒂固,所以雖然素質教育讓人們對體育有了新的認識,但是要做到徹底改觀仍然需要進一步的學習[i]。
(二)體育設施不完善
農村學校因為受經濟影響,運動場地狹小、不標準,多數學校沒有塑膠跑道,以土操場和煤渣操場為主,并且缺少體育器材。在農村學校,大多數教育經費用來改善學校的硬件設施,在體育硬件設施和器材方面卻很少改善,學校體育場地狹小,體育器材少,體育教學由于場地原因難以開展。有的學校有人捐助了體育設施,但是卻沒有人、沒有經費維護,所以出現荒廢現象。大多數農村學校沒有標準化的塑膠跑道,那些土操場、煤渣操場既不標準又不安全,一旦天氣有變,就會影響體育課的開展。
(三)體育教師專業技能不夠
師資配備不齊,體育課時不足,是農村學校體育課程的常見問題。由于體育不是必考科目,在升學考試中也不占分值,所以不會受到應有的重視,所以學校在代課教師方面也沒有體現出重視,許多學校的體育老師并非體育專業出身,更是有的學校以其他任課老師替代。在農村學校這種現象更是明顯,由于整體的師資缺乏,體育教師大多由其他科目的任課老師替代或者老弱病殘者擔任。這些老師沒有經過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培訓,對體育技能和知識掌握不夠,不懂體育運動的規律,不懂體育訓練的方法,再加之自身的身體素質不過關,所以導致對動作的不標準示范或者錯誤示范,對學生不能起到正確的、科學的、好的引導。由于許多學校體育課有其他任課老師替代,所以經常出現“占課”、“霸課”的現象,還有其他科目老師的“借課”,導致學生的體育課被瓜分,學生的體育鍛煉時間被占用,沒有足夠的時間做保證,身體素質鍛煉不夠,身體素質下降。
(四)體育課教學內容單調、枯燥
我國現有的學校體育課程是50年代時期模仿蘇聯模式建立起來的,主要以競技體育項目為主的課程體系。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教育的目的有了新的認識,對體育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學校體育教學卻沒有做出什么大的改變,依然是以傳統的體育知識體系為主。在教學形式上,仍然保持按年級、行政分班進行教學。在教學方法上,雖然有所改革,但是難以落實和實現,農村地區因為教師專業素質等問題,更是難以實現,所以當前的農村體育課程教學方式依然沿襲蘇聯教育理論框架,突出重教,忽視學生個性的發展和體育興趣、個體的差異、習慣的養成(輕育)。強調課堂、教材和教師的中心地位,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全面發展[ii];傳統的教學方式屬于成人霸權主義,教學內容單調乏味,教學方式古板單一,而忽視了量體裁衣、因材施教。
(五)體育課評價過于單一,沒有相對公平
人的體質和運動能力存在個體差異,這種差異受多種因素影響,例如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等,其中遺傳因素是造成個體差異的主要因素。現行的體育課評估考試制度單純以能力和運動成績為考核內容,我們現有的考核制度來源于蘇聯模式,但是學校的體育課程并不是競技體育,只強調考核結果的公平、公正,但卻忽視了運動能力對受遺傳素質差異較大的學生而言是不公平的;用一種標準去評價身體素質不同、起點不一樣的學生,對于身體素質不好、但是很努力的學生來講是不公平的,這種評價缺少科學性,容易讓起點低點的學生喪失對體育的興趣,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對農村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思考
(一)增加對體育的重視
現在雖然已經開始實行中考體育加分制度,但是由于只是在中考時才受重視,所以很多學校都是臨時抱佛腳,所以我們可以每年進行學生身體素質檢測,檢測結果上報,從而使教育部門由上到下對體育重視起來,進而改變對體育的認識,了解體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要素之一,是實行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加強教師技能、科研能力培養
要改善農村學校體育的現狀,體育老師是重中之重,因為受陳舊觀念的影響,許多體育老師受到大家的歧視,對于農村學校體育,我們在加強引進師資力量的同時,要改變舊思想,讓體育老師“站起來”,這樣才可以讓體育老師有工作的動力,提高體育老師的待遇,提到體育老師的地位,有利于體育的開展,更能提高體育老師進修、提高其科研能力的積極性。我們一方面要鼓勵專業體育老師去農村任教,不斷充實教育隊伍,增加數量,提高質量;另一方面,要加強在職教師科研培訓工作,挖掘教師潛能,加強他們的專業素養。
(三)善于開發并合理利用其它的體育器材
增大對體育的經費投入,改善體育設施,增加體育器材。可以利用常見的物品,加以改良,制作出新的體育器械,對廢舊器械進行再利用,例如用舊了或壞了的籃球進行剪裁之后,制成標志物。也可以合理利用當地的傳統體育項目,開發可利用的資源,增加體育器材數量。
(四)融入地域文化,豐富課堂內容
體育教材內容是體育教學過程的實質性要素,是實施素質教育育的基礎。體育教材內容的選擇,新的課改并沒有對體育課的具體內容有明確規定,我們可以跟隨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對體育課程內容進行改變,可以融入大家感興趣的地域文化,具有當地文化特色,既可以強身健體,又可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而這些傳統體育項目不但在課內可以進行聯系,還可以在課外時間跟隨家長一起參加當地的娛樂活動,加強身體素質的鍛煉。這樣的話每個學生既可以在體育課中動起來,也可以在課后自覺練起來,提高了教學效率,增加了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達到了增強身體素質、提高身體鍛煉意識、養成終身體育習慣的目的。
(五)改善教學方式
我們現有的教學模式都是以教師為主體,填鴨式教學,老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大都是老師在上面教,學生在下面看,師生互動幾乎沒有,這種成人霸權模式的教學很難讓教師了解到學生需要什么,更不會做到了解學生間存在的差異,也就做不到因材施教。體育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是體育教學過程的組織和憑借性要素,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手段[iii]。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了解學生該時期的需求,進行科學化的教學。注重師生互動,了解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改變授課方法,多應用啟發式教學,引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多想多問的能力,提高教學效率跟質量。
(六)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多元化評價
人的運動能力受許多因素影響,先天性的因素影響較大。我們不能用單一的標準來衡量這個學生體育課的成績,忽略學生后天的努力。所以應該采用綜合評分的方法來對學生參與體育課進行評價。不但要看客觀的運動成績,還應對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的過程進行考核,或者多角度的對學生進行考核,例如團體協作能力,指揮能力等。讓認真參與體育運動(活動)的同學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激勵學生,提高他們的積極性以及對該課程的興趣,有利于養成參加體育運動的習慣。
三、結論
農村體育課程改革必須首先讓大家認識到體育的價值,這是改善體育課程的前提條件,只有正確認識到體育的重要性,后邊的課程改革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實,農村的體育課程現狀才能徹底的改善。
注釋:
[i]體育教學存在問題與改革策略摭談,孫東;-《中華少年》-2017-08-15
[ii]學校體育教學改革落實素質教育的探討,劉育-《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1-09-30
[iii]淺析我國農村學校體育的發展,趙永哲;-《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