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蘇省高中思想政治學業水平測試 (以下簡稱“2018年學測”)是一份有厚度、有深度、有溫度、有效度的試卷。它對今后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改革樹立了較好的方向標。其注重正確價值引領,是一份學科素養有厚度的檢測題;關注核心素養考察,是一份核心素養有深度的檢測題;遵循政治學科特點,是一份個體學習生活經歷有溫度的檢測題;注重試題設計效度,是一份學科學習評價有效度的檢測題。
綜觀學測真題試卷,呈現了如下特征:凸顯了考試評價發揮價值引領、思維培養和行為導向的功能,關注了對學生政治認同、公共參與、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識等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檢測了學生的學科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試卷命題引入了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結合重大熱點素材,如“國家監察委員會的建立”“修改憲法”“中美貿易摩擦”等重大社會問題,這就要求學生平時關注國家、國際社會熱點動態,保持敏銳的政治眼光,具備理解、分析熱點素材的能力,并且能夠回歸書本,運用學科知識對熱點素材作理性思考。熱點素材在試卷命題中的引入,也是對我國處理國內、國際社會重要事件治國理念的宣傳,是對學生培養政治認同感的一種價值引領。
如何在思想政治課堂中做好價值引領和思維培養,讓學科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在課堂中落地生根。朱明光教授認為,核心素養是指“個體在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的現實生活情境時,能夠綜合運用特定學習方式所孕育出來的 (跨)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結構化的 (跨)學科知識和技能,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內的動力系統,在分析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本文僅以2018年學測真題為例,簡析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學科核心素養,構建“價值引領、思維培養、行為導向”思想政治課堂的策略。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基于各種社會現象的觀察,調動所學知識加以理解和運用,培養學生具有多維的思維品質和理性精神的學科。從命題形式看,第41題在素材的選擇方面打破常規的柱狀圖、折線圖、表格圖等常見圖形,而以形象生動的“橄欖型社會”圖和“啞鈴型社會”結構模型圖為背景來創設情境,同時輔以文字加以說明,圖表簡潔明了,但蘊含了豐富的信息,同時也打破了常規的圖表三看 (看標題、看表格、看注釋)的解題套路。從設問方式看,“比較圖1和圖2,簡析啞鈴型社會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問題。”“從收入分配角度,說明我國應如何構建橄欖型社會。”這樣的設問首先考查了學生要會解讀圖表,同時既要學會描述現象,又要學會揭示本質,最終還要有提出對策的能力。設問呈現了遞進的能級考查要求,在兩張社會結構模型的比較和分析中綜合考查了學生的思維品質。由問題比較到分析,考查了思維的精度;由問題設置到結論,考查了思維的深度;由問題思考到對策,體現了思維的厚度。這樣的考查沒有平日課堂之功,學生是不可能完美解答的。這就要求在平時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要引入模型構建,可以是作為情景素材的引入,也可以是知識本身之間的邏輯模型的建立,形文結合,從而在“有型”的課堂時空中培養學生思維。2018年學測第41題:
下面是橄欖型社會 (圖1)和啞鈴型社會 (圖2)結構示意圖。橄欖型社會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社會結構,我國的社會結構正在朝這個方向前進。

圖1 橄欖型社會

圖2 啞鈴型社會
(1)比較圖1和圖2,簡析啞鈴型社會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問題。(4分)
(2)從收入分配角度,說明我國應如何構建橄欖型社會。(4分)
怎樣巧妙地在平時課堂中引入“建模”教學呢?
首先,挖掘知識內在邏輯進行模型構造。思想政治課堂的每一個模塊中很多知識都能用模型構建來呈現知識間的邏輯聯系,并能讓學生在模型的解析過程中培養歸納和演繹的思維品質。例如,在 《經濟生活》教學中,可以通過引入豐富的經濟學曲線圖來轉換生活場景,培養學生形文結合、由形象到抽象、由歸納到演繹的思維能力。知識模型是用最簡潔的語言、最形象的方式,激發學生厘清知識聯系,在頭腦中形成學習的思維導圖,從而建構具有自我意義的知識。
其次,挖掘知識生活情景進行模型再造。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根據書本理論結合生活情景創造性地建構模型。例如,在進行選修模塊 《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教學時,可嘗試讓學生繪制英法兩國政體的模型結構圖,讓學生在比較和建構中運用知識,理解現實政治生活中的事件,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的思維品質。
從2018年學測真題看,試卷命制高度關注了社會重大的熱點問題,如監察體制改革、國歌法通過、黨的十九大、《憲法》修改、中央一號文件、在線教育、扶貧攻堅、放管服改革、《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金磚合作機制等。不僅發揮了學業水平測試的檢測功能,還體現了國家的意志,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理解黨和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方針政策,以考導教,以教導學。常規的四道時政題考查了學生對重大方針政策和熱點話題的了解,客觀題中所涉及的以時事背景為材料的選擇題,以及主觀題中涉及的時政素材則需要學生對時事有一定的理解,并能夠調動所學知識進行分析。以2018年學測試卷選擇題第10題為例:
混合所有制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電力、石油、鐵路、軍工等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 ( )
①豐富我國法定的公司形式
②增強國有資本的控制力的競爭力
③改變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④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此題以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為背景,鏈接了企業中法定公司形式和基本經濟制度的相關知識,學生首先要明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這一背景材料,對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激發國有企業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培育壯大市場競爭主體,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等作用有所了解,這樣才能準確解答題目。
思想政治課堂所要培育的“政治認同”感是指人們對一定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認可和贊同,它所涉及的關鍵維度包括道路、理論、制度、價值觀等。“政治認同”關乎學生的成長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確立。因此,在思想政治課堂中,要善于引入熱點素材,適時補充時政熱詞,構建“熱議”的政治課堂來豐富學生的頭腦。這樣既能積淀學生的學科素養,又能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形式構建“時政熱議”課堂,每堂課的5分鐘時政熱播和評議,讓學生成為時政搜集和分析的主體;引入重大時政熱點和教材知識結合,抓住其中核心概念和關鍵詞,點面結合設計問題,激起學生對時政問題的探究;定期開展時事小論文的評比和課堂賞析活動,讓學生在更多的觀點爭鳴中愈辯愈明,更好地發揮教師價值引領和同伴互助互學的作用。
從2018年學測真題看,試卷命制創設貼近學生發展的多樣化的生活情境,比如,股票價格走勢和投資分析、大學生勤工助學評價、人工智能的發展、青少年社會實踐、在線學習選擇等問題,涉及了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等領域,問題的設計涉及學生的價值判斷、行為選擇,考量了學生面對多彩社會生活的責任擔當意識和能力。以簡答題42題為例:
青年興則民族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為促進青年更好成長、更快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 《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 (2016—2025年)》。在促進青年更加主動、自信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方面,規劃提出一系列具體措施,如:
①鼓勵和支持青年參與社會實踐和公益服務。
②引領青年有序參與政治生活和社會公共事務。
③鼓勵青年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充分發揮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
④增進不同青年群體的交流融合。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從哲學角度,說明青年為什么要適應社會,融入社會。(6分)
(2)列舉一種公民政治參與的方式,并簡述公民參與政治生活應遵循的基本原則。(4分)
通過展示國家“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的具體措施,從哲學模塊進行設問,鼓勵學生對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理性的哲學思考,重在感悟;第二問中,轉換場景,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回歸自己實際,談談政治參與的方式和應當遵循的原則,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參與社會實踐和公益服務活動中,培養他們的公共參與的能力和熱情。
思想政治課教學核心素養的落地,最終要通過“行為”外化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構建“活動”的課堂,通過創設特定情景 (即行為條件),開展任務活動 (即行為要求),評價活動效果 (即行為表現),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讓學生在情景沖突中發現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強化學生的“公共參與”能力。通過思想政治“活動”課堂的建構,讓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引導他們成為社會公共事務的觀察者、參與者、擔當者。教材的學科知識都是從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概括和總結出的真理性認識,唯有回到實踐活動土壤之中,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體驗,才能夠產生深刻認同感,才能夠增強學生公共參與的能力。“活動”的課堂既可以是課堂內的教學體驗活動的設計,讓課堂的片段時間成為生活場景的濃縮展現,讓學生體驗社會生活中多角色的擔當,也可以是課堂外的實踐活動的創設,打破時空限制,走入社區,走入企業,走進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等。
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是關學生成長的關鍵能力和思維品質,是學生終身發展的“DNA”。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應基于核心素養的培育,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努力把學生培育成有立場、有理想的中國公民,增強政治認同感;培育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國公民,提升理性精神;培育有擔當、有情懷的中國公民,提高公共參與能力;培育崇尚法、遵守法的中國公民,提高法治意識。學測是對學生發展的階段性評價,我們不僅要關注命題本身的測試效果,更要以此為導向,改革課堂教學、優化教學行為,促進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在常態課堂教學中的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