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莉 趙華才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心電監測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作用。方法: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隨機分對照組和試驗組,均接受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健康指導,在此基礎上實驗組增加心電監測護理。比較兩組室性心律失常發生情況、治療效果、護理滿意度等。結果:試驗組患者良性室性心律失常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試驗組患者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電監測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臨床作用顯著,患者滿意度高。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心電監測;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狀動脈血供應急劇減少,使相應的心肌嚴重而持久地缺血從而導致心肌細胞的壞死,是最常見的心血管急癥[1]。急性心肌梗死48 h內室性心律失常發生率75%-95%,惡性室性心律失常(MVA)是其中較嚴重的并發癥之一[2]。惡性室性心律失常指致命性心律失常,包括室顫和心臟停搏等。以室顫為例,其最佳搶救時間是病發初期3-5mm,之后,每延長1min,患者的死亡率會以7%-10%的速率遞增[3]。相關文獻指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發生心動過速的死亡率高達35%左右,早發現、早治療是降低其死亡率的關鍵[4]。心電監測是急性心肌梗死常用的監測手段,是用心電監護儀表現心電活動——模擬心電圖。系統的心電監測護理能及時發現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征兆,防止病情惡化,提高疾病救治率,降低死亡率,有顯著的臨床作用。本研究收治急性心肌合并惡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0例,對其進行臨床觀察,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所有患者本著自愿的原則,簽署知情同意書。采取隨機抽樣方法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國心血管疾病分會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與診斷標準》關于急性心肌梗死與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之診斷標準。其中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46-73歲,平均(58.26±4.17)歲;平均病程(5.3±1.2)年;單純下壁心肌梗死14例,廣泛前壁心肌梗死12例,前壁心肌梗死6例,前間壁心肌梗死5例,高側壁心肌梗死1例,右室梗死2例。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45-76歲,平均(59.02±4.28)歲;平均病程(5.7±1.8)年;單純下壁心肌梗死15例,廣泛前壁心肌梗死12例,前壁心肌梗死3例,前間壁心肌梗死5例,高側壁心肌梗死3例,右室梗死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程度、發病部位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健康指導。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系統的心電監測護理。①正確連接心電監護儀器:連接前,告知患者心電監測的目的、注意事項和配合方法,如勿自行移動、摘除電極片;避免在儀器附近使用手機;有皮膚瘙癢、疼痛時,報告醫生。清潔患者胸腹部皮膚,必要時剃除毛發,去掉死皮。按照英文字母標志,將5根導聯線按對應關系放好,皮膚消毒后連接電極片,位置要準確,避免放置在心尖部及心底部,以防患者需要電復律時影響除顫電極板的放置,耽擱電復律時間及影響心肺復蘇成功。將電極片與皮膚緊密接觸,使各波形清晰易辨認,避免產生干擾波,以確保監測效果的準確性。隨時觀察電極片有無移位或滑脫,保證監護儀顯示的P波、QRS波、T波清晰、易辨認,ST以及J點變化能清晰監測到。②系統心電監護護理:給予每例患者1臺心電監護儀,持續行心電監護,建立心電監護記錄本,詳細記錄心律、心率、心電波形動態變化,常規每2h記錄1次,對特殊變化隨時記錄,班班床頭交接。迅速識別,準確判斷常見的心電波形變化,如正常心動周期波形、ST段抬高或下降波形、心肌缺血T波倒置波形、室性早搏寬大畸形的QRS波形、室性心動過速及室顫的波形動態改變。了解P波、QRS波、T波的正常的時間及電壓值;ST、QTc與P-R間期的正常值;心率的正常值范圍。掌握預示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電學指標,如QT間期以及QT離散度[5,6]、心率變異性、ST或T波電交替、心率震蕩、心室晚電位、J點等。隨時監測,有變化時可應用凍結鍵,凍結當前圖面,打印當前數據或連接十八導聯心電圖及時采集。設定報警參數,發現頻繁室性早搏、室性心動過緩、室性心動過速等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發作征兆時,及時提醒,以便指導治療和進行搶救,阻止病情惡化。③心率、心律、病情監護:急性心肌梗死24-48h之內常發生心律失常,尤其在24h之內發生最明顯。這期間進行心電監測非常重要。前壁、側壁心肌梗死患者,應警惕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發生;下壁、后壁心肌梗死患者,應注意緩慢型心律失常的發生,如竇性心動過緩、竇性靜止、室性逸搏心律、及房室傳導阻滯,出現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頻率較低;廣泛性前壁、前間壁、前壁容易出現惡性室性心律失常,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應注意加強對這些部位心梗的監測護理。掌握心梗的部位及易出現心律失常的類型,對監測護理工作有的放矢時,一旦發現患者出現心室顫動的先兆,如頻發、多源、多型、成對,連發或RonT現象的室性期前收縮以及短陣室性心動過速,應立即通知醫生,采取相應的治療和護理,防止病情惡化。有心室顫動發生時應立即給予心臟非同步電除顫,恢復心律,配合醫生進行搶救護理。④臨床體征監測:持續心電監測的同時,密切觀察患者的神經意識、血流動力、生命體征、臨床癥狀的變化。每15-30min監測1次患者心律、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意識、呼吸并詳細記錄。觀察患者有無呼吸困難、胸悶、咳嗽、咳痰、尿少、煩躁不安、脈搏細速、皮膚濕冷、血壓下降等伴隨癥狀,警惕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衰等并發癥。⑤用藥護理:選用留置針迅速建立靜脈雙通路,保持靜脈通路通暢,一路作為溶栓或急救藥物使用通路,一路靜脈滴注硝酸酯類藥物擴張冠狀動脈,給藥通路不要弄混,防止與藥物混合發生不良反應。熟練掌握抗心律失常藥物濃度、用藥速度、配伍禁忌等。遵醫囑正確用藥。用藥過程中應注意心律、心率及藥物療效、不良反應,給予連續心電監測護理,嚴密觀察藥物不良反應,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觀察指標:①記錄兩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發生情況,統計、分析后繪制成表。②兩組患者疾病治療效果情況:全程跟蹤患者入院至出院期間,結合患者住院病歷、醫療文書及輔助檢查資料比較兩組患者疾病治療效果。患者臨床癥狀消失,心電波形平穩正常,判定為治愈;床癥狀緩解,心電波形基本正常,判定為好轉。將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繪制成表。③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價:對患者經行匿名問卷調查,了解其對護理的滿意程度情況,收集有關數據,統計、分析并繪制成表。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數據以(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發生率比較:試驗組良性室性心律失常發生率(92.5%)明顯高于對照組(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12.5%)明顯低于對照組(4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患者疾病治療效果情況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試驗組的治愈率(77.5%)明顯高于對照組(52.5%),對照組死亡3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試驗組滿意率(95%),明顯高于對照組(6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具有發病急驟、病情復雜、變化迅速和病勢兇險等特點,早發現、早治療,盡早暢通患者梗死部位的相關血管,對縮小患者的梗死面積和降低惡性室性心律失常、控制并發癥、改善預后、提高生存質量至關重要。試驗組良性室性心律失常(偶發性室早、頻發性室早、短陣性室速)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惡性室性心律失常(持續性室速、室撲室顫、心臟停搏)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心電監測護理能及時識別、預測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電指標,協助診斷,指導治療,實施救治;在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出現之前能阻止病情惡化,減少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試驗組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心電監測護理能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挽救患者的生命。同時有效評價這些措施的療效和不良反應,能全面提升醫療護理質量。
心電監測護理作為新興的護理方法,要求護理人員有較高的心電圖診斷知識和應急搶救能力,能將患者的病史、臨床癥狀、體征和心電波形變化結合起來綜合分析,對各種室性心律失常做出正確判斷。熟悉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搶救程序和用藥注意事項,熟練操作各種搶救儀器。同時還要求護理人員有較高的責任心,隨時觀察心電動態變化,及時發現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發作征象,迅速實施救護程序,提高搶救成功率。
綜上所述,心電監測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惡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臨床作用顯著,專科護理質量提升,患者滿意度增高,有著很好的臨床實用效果和學習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劉芳.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急救護理體會[J].哈爾濱醫藥,2006,26(4):67.
[2]黃桂傳,李平.綠色通道護理路徑在基層醫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進展[J].廣西醫學,2010,32(6):727-729.
[3]吳麗瑩,羅明春,美群,等.急性心肌梗死并發惡性心律失常的急救與護理[J].圍際醫藥衛生導報,2014,20(20):3166-3169.
[4]胡靜,胡曉娟.循汪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2,9(1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