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文秀
小兒川崎病(KD)又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一種全身血管炎性病變,表現為急性發熱性出疹。該病多在小兒時期發病,發病多與感染、免疫異常有關,近年來發病呈上升趨勢,約30%的患兒會并發心肌損害,嚴重者甚至發生冠狀動脈破裂、梗死,引起猝死[1]。因此,臨床對該病的防治十分重視,早期控制病情發展,全面改善預后,降低并發癥,是臨床治療的關鍵。但小兒的治療較為特殊,其對病情的描述能力較差,且治療依從性不高,給臨床的醫護帶來了較大難度[2]。對于該病的護理,不光要注重整體護理,更應關注細節性護理,以提高患兒的治療依從性,促進護理效果的發揮。該研究進一步分析2014年3月—2017年6月該院兒科對細節化護理的52例小兒川崎病的效果觀察,現報道如下。
將在該院兒科治療的52例小兒川崎病患兒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齡6個月~9歲,平均年齡(5.2±2.3)歲,病程 3~10 d;對照組 26 例,男14例,女 12例,年齡 8個月~10歲,平均年齡(5.9±2.5)歲,病程2~8 d;所有患兒均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中川崎病診斷標準;其中,皮疹和淋巴腫大34例、結膜充血18例、口唇發紅皸裂26例;排除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有造血系統原發性疾病者;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臨床表現、嚴重程度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給予基礎病情護理和統一疾病宣教。觀察組采用細節化護理:①心理護理。患兒入院后多會對陌生環境表現出害怕、不安等情緒,容易哭鬧,甚至排斥醫護人員,在這種情況下護理人員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患兒親切交流,鼓勵患兒主動配合治療,對患兒的表現給予充分的表揚,使患兒逐漸適應環境,并認識到配合護理工作對治療的重要性;積極向患兒家長講解治療方法以及治療注意事項,普及相關疾病知識,聯合家長積極做好患兒的情緒撫慰及治療講解,使患兒能夠理解醫護人員的工作,積極配合治療;在住院期間護理人員應密切關注患兒情緒變化,對情緒變化及時做出安慰,形成良好的護患關系,使患兒對護理人員的工作產生信賴感[3]。②發熱護理。該病急性期多有發熱表現,患兒體溫高于38.5℃時給予退熱貼、冰枕等以物理降溫,若物理降溫效果不佳則通知醫生給予藥物降溫,護理人員應每4 h為患兒測量1次體溫,繪制體溫單,指導患兒臥床休息,退熱時,若患兒出汗較多應及時給予溫水擦浴,并勤換衣物,避免汗出后受涼加重病情;鼓勵患兒多飲水,若飲水較少者適當給予靜脈補液;保持患兒病房的通風,每周至少消毒2次,減少醫源性感染幾率[4]。③口腔和皮膚黏膜護理。患兒發病后會有口腔及咽部黏膜充血情況,護理人員應每日給予口腔護理,可用生理鹽水漱口,或使用碳酸氫鈉溶液清洗口腔,嘴唇干裂者給予消毒石蠟油涂抹;囑咐患兒家長多給患兒飲水,以保持口腔濕潤,口腔感染發生;密切觀察患兒皮膚有無紅斑或硬性水腫,應及時將患兒指甲剪干凈,避免其搔抓皮損,每天清潔皮膚,防止皮膚出血及交叉感染[5]。④用藥護理。該病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可能會對患兒的腸道和胃黏膜產生強烈的刺激,用藥后應密切觀察患兒有無惡心、嘔吐、大便性質有無改變,防止出現藥物性潰瘍;為患兒輸注丙種球蛋白時要認真檢查,確保質量合格,若有未用完的藥物應果斷丟棄[6]。⑤并發癥護理。心血管系統并發癥是該病最為嚴重的并發癥,護理人員應密切關注患兒生命體征變化,每4 h檢測1次心率,若發現有收縮期雜音、心音低鈍或者心率增快等情況出現,應警惕心臟損害,及時進行心電圖檢查,以明確病情;若患兒有心悸乏力、頭暈胸悶等情況應立即通知醫生;若患兒出現面色蒼白、冒冷汗、焦躁不安,應防止心絞痛發生;若患兒出現嘔吐、劇烈哭叫,應防止急性心肌梗死發生;輸液時應嚴格控制滴速,以免增加心臟負擔,減少輸液不適發生[7-8]。
記錄兩組患兒治愈率、退熱時間、住院時間、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統計有無冠狀動脈狹窄、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并發癥發生;護理前后檢測白細胞計數、CRP水平,評價炎癥改善情況;統計患兒護理滿意率和護理依從率。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 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愈率、退熱時間、住院時間、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均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觀察組治愈率為100.00%,對照組為88.4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98,P<0.05)。

表1 兩組患兒護理效果比較(x±s)
觀察組冠狀動脈狹窄、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白細胞計數、CRP水平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護理前后炎癥水平比較(x±s)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及護理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護理滿意率和治療依從性比較[n(%)]
小兒川崎病是一種血管炎綜合征,以小兒發病最為多見,出現持續發熱癥狀,伴有皮膚、黏膜、淋巴結損害。該病最大的危害是冠狀動脈損害,可引發冠脈狹窄、心肌供血不足、急性心肌梗死等嚴重心血管疾病,甚至造成猝死。臨床研究顯示,發熱持續時間、患兒的年齡、臨床治療方法及病程等是,小兒川崎病合并冠狀動脈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臨床對本病的治療十分重視,應根據病情變化制定針對性的護理策略,以防冠狀動脈并發癥的發生,防止重大并發癥發生,改善預后。
由于小兒川崎病極易發生心血管損傷,臨床護理針對性及細節化處理尤其重要,以便及時發現和處理并發癥,將危險隱患降至最低,提升治療效果。該研究針對患兒的身心特點制定細節化護理策略,制定規范化的護理標準,優化護理流程,合理使用醫療資源,特別針對并發癥給予預防性護理,從而大大提高了護理的有效性,提升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促進患兒病情的早期緩解,減少危急重證的發生率,改善預后[9]。首先針對患兒心理脆弱、敏感的特點進行針對性心理護理,減輕患兒及家屬心理負擔,提升治療依從性;其次,針對小二川崎病特有的癥狀進行護理,給予物理降溫、口腔護理、用藥護理等,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促進癥狀的快速緩解;再者,嚴密監視并發癥情況,增加心臟檢查次數,密切觀察癥狀及體征變化,一旦發現異常立即通知醫生處理,以最大限度減輕并發癥損害。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愈率、退熱時間、住院時間、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均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冠狀動脈狹窄、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白細胞計數、CRP水平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率及護理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證明細節化護理對小兒川崎病有確切的護理效果,一方面有效緩解了患兒及家長的心理壓力,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另一方面增進了護患間的信任和理解,提高了家長對疾病的認知度,促進患兒病情的早期緩解,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羅華[10]研究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且觀察組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及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認為舒適護理增加了臨床治療效果,有效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提升患兒健康知識掌握率和護理滿意度,有利于營造良好護患關系,保障了患兒的生命安全,與該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細節化護理對小兒川崎病的護理效果確切,臨床一旦確診,需較長治療時間,因此做好患兒及家屬的心理撫慰,并配合各項癥狀及并發癥護理對病情的治療有重要意義,臨床應進一步開展細節化護理,以促進小兒川崎病預后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