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智文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對于學生的人格形成以及未來的人生走向至關重要。這門課程有別于其它課程,其中心思想是對學生的“德育”而非大多數課程的“智育”,對于思想品德課程,教師應注重教學方法。通過長時間的理論以及實踐驗證,情感教學利于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效率的提高。初中生的心智感情剛剛成熟,情感波動比較大,容易受到環境影響,情感教學利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中應用情感教學十分正確。
[關鍵詞]思想品德;情感教學;教學方法
初中生正處于身體與心理快速成熟的階段,對于周圍的事物充滿新鮮感,并且勇于、敢于探索,對知識有強烈的渴求欲。同時,由于個人感情初步成型,思想感情極為豐富,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情感進行引導教育,通過感化的手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價值觀。因此,在初中階段思想品德課程中情感教學是十分有必要的,這不僅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十分有幫助,對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也大有裨益。
一、思想品德課程中情感教學如何實施
思想品德課程中情感教學的應用十分廣泛,情感教學的教學特點與思想品德課程內容本身,決定這門課程便于情感教學的開展。一些思品課教師反映課程難教、課程內容對學生影響不深刻,在課程的開展過程中,需要教師從三個方面改進教學方法。
1.課前的預習鋪墊
眾所周知,課堂講解僅僅是課程的一部分,教師的講解固然重要,課前預習同樣必不可少,課前預習能夠使學生在課上抓住課程重點,加快課程理解。思想品德課程的情感教學由于與學生的生活和情感息息相關,其預習對于學生掌握下一節課的情感基調以及講解方向十分必要,但部分學生往往并不看重課前的預習,其原因細說起來各有不同,但總體觀之可以歸納為三點:一是學生學習過于被動,老師沒有布置的任務學生不會主動完成,對于學習沒有積極性;二是課程沒有教師的講解,學生自行閱讀會覺得枯燥無味,從而導致學生最終放棄預習;三是課后學習壓力過重,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已經十分緊張,無法再抽出時間進行課前預習。
綜合上述原因,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就目前本年級、本班的情況調整課程策略和作業比例,協調科目內容,讓學生可以在課后有充分的時間對當天所學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并且有時間主動預習接下來的內容,而不是把所有的課余時間都拋給課后作業。這樣,不僅能夠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還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及能力。筆者曾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做過一項實驗,將同年級成績相近的兩個班級做對比,一個班級在思想品德課前一天要求學生必須進行預習,另一個班照常講課不做任何課前要求,兩個班級講解的課程內容、課程時長、講解方式完全相同。課程結束后,要求學生放下課本,拿出一張紙總結一下本節課所學主要內容,最后上交老師。最終統計結果顯示:沒有進行課前預習的班級有大約70%的學生可以寫出課程的主要內容,其中僅有40%的學生可以非常完整地總結出課程的全部內容;而做好預習的班級可以寫出課程主要內容的學生比例高達85%,其中有65%的學生可以非常完整地總結出課程的全部內容。由此可見課前預習對于課堂效率的提升有十分顯著的作用,教師一定要多鼓勵學生提高課前預習的重視程度。
2.課上講解的情感基調
思想品德課程的理性因素十分小,與此同時,感性因素所占比例卻很大。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照本宣科的意義不大,而讓學生理解課程中所講解的道德準則、民族情感和愛國熱情等內容是這門課程的最終目的。因此,感性的東西就要用感性的教育手法,而感性教學需要的不僅僅是課本內容與生活實例,更需要的是課堂的情感氛圍。
我曾聽過一節課,講課教師不僅課程安排引人入勝、講解語氣十分符合課程內容、互動性極強,甚至連表情都配合得十分到位,其中更有一個細節令所有聽課教師眼前一亮:這位老師講課并不是干講,而是編排了各種背景音樂,在內容轉換的同時背景音樂也會跟著變換,這不僅使得課堂不再空洞乏味,更重要的是在音樂的烘托下,整堂課的情感氛圍十分明顯,極大地增加了課程的感染力,讓學生對于課程的理解更為深刻。這一方法,我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運用,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3.課后的總結歸納
思想品德課的情感教學雖然不像文理課程一樣有繁多的題目與考查方法,但是課后的總結與歸納必不可少。學生各方面素質并不是學校一方面努力可以決定的,學生在校時間有限,學校對于學生的影響力也有限,家庭教育與學校教學相互配合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因此,學生的品德與素養不可能單單通過學校教學而完成,家長應該配合學校的教學內容對學生的日常行為加以約束。家庭教育有別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情感教育因素更加濃重,良好的家庭環境對于學生的影響十分巨大,家長應該科學運用家庭的力量感化學生,幫助學生理解課程內容,使學生向正方向發展。
二、思想品德課程中情感教學的應用策略
情感教學是教師教學中采用的一種教學手法,這種手法經常可以在各種教學文獻中見到,但是如何具體實施,很多老師一直掌握不住要領。情感教學看似高深,其實也并不困難,只要掌握合理的方法配合課程教學就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從內容上看,注重的是對于學生的品德教育,看中的不是學生在學科中所取得的分數,而是學生是否在學科中學習到教材中所蘊藏的道理和內涵,其實踐性遠遠強于理論性。這門課程更加注重對于學生心靈的感化而非對于某種能力的培養,因此,合理的情感教學方法與課程內容相互搭配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的效果。下面,列舉幾種方法以供大家參考。
1.團結協作法
集體的力量是偉大的,教師可以利用集體的力量開展課堂教學,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學習可以相互激勵,對教學起到促進作用。因此,教師可以針對學生之間的相互帶動性,從班中帶動性、號召性較強的學生中選取出幾個班中的“標兵”學生重點培養,然后通過標兵的力量帶動小團體的進步,以小團體的進步推動大團體的進步,讓學生在相互激勵、相互促進的情感氛圍中學習,從而達到整體水平共同提高的目的。
2.感官刺激法
思想品德教學的環境因素十分重要,一些內容光靠口述不能傳達,需要學生進入一個特定的環境,用自身行動來體驗課程內容。如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由于當今社會安定,生活條件富足,學生很難從語言中切身體會到列強入侵、國家危難時候的無助感,也很難體會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經歷的艱難困苦,依靠空洞的說教很難打動學生。同時,學生對于真實的視覺刺激與感官刺激的感受程度,要遠遠高于單純地靠耳去聽、靠書本去介紹。因此,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就近參觀烈士陵園、抗戰紀念館和紅色基地等歷史文化紀念場所,讓學生在實際環境中感受和學習愛國主義內容,培養愛國主義情操。而條件不允許的學校也可以在課堂上帶領學生觀看愛國主義題材的影視作品或紀錄片,使學生可以更好地與愛國主義的教育內容產生共鳴,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加深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思想認同感以及心理歸屬感。
3.主動參與法
初中生雖然仍屬于未成年人,但是相對于小學生有了一定的自主行動能力。在這個階段的學生行動欲望很強,對于行動經驗的吸收速率高,因此,在進行思想品德課程的情感教育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參與到一些社會活動中。如在講解家庭關愛內容的時候布置一項課后作業,讓學生幫家長洗衣服、刷碗,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感受家長的辛苦,通過換位體驗的方式讓學生的理解更加真實;在學習尊老敬老內容的時候,可以帶領學生去敬老院做義工,體驗老年人生活的不便,提高學生的敬老意識。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所描述的內容中,親身感受家庭和社會中的正能量,享受真情帶來的感動,讓學生更加堅定正確的人生信念。
總之,在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課程的內容、不同的教學目的,適時采用不同的情感教學方法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但是,教師一定要注意不能過于本本主義,要根據不同學生、不同團體的狀況實施相應的方法,不要過分依賴“成功的教學經驗”,因為思想品德課中所有內容的答案都不唯一。
參考文獻:
[1]莊健盛.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情感教學的實踐探究[J].文理導航旬刊,2017,(01).
[2]樓江紅.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案例專題探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3]曹曉梅.情感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