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蘭
【關鍵詞】 少數民族;留守兒童;厭學心理;成因;矯正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7—0036—01
近幾年來,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勞動力的轉移,在我國農村產生了相當部分的留守兒童。因為缺少關愛與監管,好多孩子學習自覺性逐步變差,成績下降,厭學甚至逃學。再加之我縣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經濟、文化相對落后,農牧民居住在偏僻鄉村,青壯年大多數進城務工,其子女滯留在農牧區,這些孩子的厭學現象尤為突出,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少數民族農牧區留守兒童厭學心理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影響。留守兒童是因為經濟發展、物質生活提升需要的大形勢下產生的,是家長為生活所迫或者進一步改善提升而做出取舍造成的。因此,孩子們認為家長是為了掙錢離開自己的,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便種下了金錢至上、一切向錢看的錯誤觀念。現在大學生就業難,而教育投資較大使得一些家長不重視,不對他們的學習提出較高要求。于是,讀書無用觀點盛行,社會風氣使得孩子們不能正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
2. 學校教育的影響。學校對人格形成與發展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學校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施加影響的教育場所,其學校的教育也會影響到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現在大多數的學校、老師十分關心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忽略“成績差”的學生。留守兒童屬于特殊的社會群體,其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明顯地比其他同齡兒童差,學習方面顯得困難重重,自然引不起學校、老師的注意,加之留守兒童性格孤僻自閉,沉默寡言,人際關系十分敏感,極易產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作為老師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不能給予及時的引導,使其厭學心理更為嚴重。
3.學生自身認知觀念和學習能力的影響。學習無用論,拜金主義、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而過度自卑等不合理的認知觀念對學習動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據調查發現,學生非科學低效的學習方法、過低的自我評價都會極大地影響到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很容易讓學生深陷學習差——厭學——學習更差的死循環中,而且這種厭學心理會泛化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影響到學生的交往等其他方面的順利發展。有的學生犧牲大量的休息時間、交往時間等用來學習,結果導致學習效率極低,這又會反過來導致學生付出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習,同時還影響了其他方面的發展,反過來影響到心理狀態和學習。還有一部分學生,則是因為學習能力偏低而導致對學習無望,進而產生厭學心理。
二、矯正策略
1. 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留守兒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關愛和呵護,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長任教師,良好的親子關系能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反之,則阻礙其發展。為了讓留守兒童能夠像其他兒童一樣健康快樂成長,筆者認為,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養環境,外出務工的父母可以通過打電話、寫信等方式經常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真正關心子女的成長,讓孩子感到父母雖在異地,但父母的愛隨時陪伴著他們。
2.提高教師素質,加強學校教育。對有厭學情緒的學生,教師應增加感情投入,以情育人。教師一般對不愛學習的學生有“恨鐵不成鋼”的心情,但對學生而言,高標準、嚴要求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有可能造成師生間情緒的對立。因此,不妨降低一些要求,增加一些感情投入,給學生以信任、好感,在評價時多一些肯定色彩,使學生體驗到教師的關心、愛心,理解教師的一片苦心。
3. 提高留守兒童自我調控能力。要讓學生認清社會發展的趨勢,認識到知識的力量,對前途保持飽滿的信心。學校和老師要對學生進行形勢政策教育,使學生堅信在未來的社會里知識的作用會越來越大,通過各種各樣的知識改變個人和民族、社會命運的事例來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力量,并在學習和各種活動中積極樹立良好的榜樣,發揮“偶像”的引導力,也要鼓勵學生們把自己崇拜的人作為自己的榜樣,從而達到激勵和鼓舞學生奮發向上的效果。
4.動員社會力量,大力整治校園周邊環境。為創造一個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校園周邊的營業性網吧,任何時候都不應允許未成年人進入;營業性的電子游戲室、臺球室也不能向中小學生開放;對書刊及音像制品應開展大規模的整查活動,清除那些宣揚色情、兇殺、恐怖等不健康的東西。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