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秋蘭
【關鍵詞】 閱讀教學;語文素養;興趣;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0—0054—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边@充分說明多讀的好處。多讀書有好處,但是一味地強調多讀,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不注意讀書的多樣化形式,培養閱讀興趣,不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也是不行的。所以學生的學習離不開閱讀,但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技巧和素養?筆者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論述:
一、培養閱讀興趣,激發學生的閱讀愿望
中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我們教書,最重要的是引起學生的興趣?!迸d趣可以激發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可以促使他們專心注意,仔細閱讀,認真思考,有意識記,進而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 創設良好的讀書環境,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一是巧用故事,誘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的課外閱讀就應從他們最感興趣的故事入手,從聽故事、讀故事,說故事開始,逐漸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二是開展豐富的閱讀實踐活動。如,開展“制作閱讀剪貼報”“辦讀書手抄報”“展評優秀的讀書筆記” “詩歌朗誦”等實踐活動,能極大開闊學生視野,培育學生心志,激發他們的讀書熱情,還可評選“課外閱讀最佳之星”“故事大王”等,學生在這一系列活動中,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堅定了閱讀的興趣。
2. 利用好閱讀課,鼓勵學生閱讀。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室,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去隨便借閱自己所喜好的圖書,不加以限制。讓全班學生自由閱讀,如果是自己的書,可以在上面圈點詞句,也可以做讀書筆記,在快下課的15分鐘左右,讓學生自由和同桌、或在小組內交流讀書收獲。
3. 師生共讀,引發學生的閱讀激情。小學生“向師性”很強,教師的言談舉止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要想讓學生對讀書產生興趣,教師自己不愛看書怎么行?所以,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營造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和學生們一起閱讀課外書籍。對于好的文章,教師可推薦學生閱讀,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學了《愛因斯坦與小女孩》后,可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愛因斯坦的生平和故事……這樣學生就會被興趣推動,紛紛要求借書閱讀,在讀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燦爛文化的藝術所在。
二、教給讀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在閱讀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給學生一些讀書的方法,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教師的指導得法,學生的運用得當,能讓學生切實打好閱讀基本功,培養自主意識,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
1. 有目的、有要求、有層次去讀。第一個層次是初讀,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掃除讀音障礙,邊讀邊想,圈畫生字,標記疑問處,閱讀的目的要求明確,學生便在讀的過程中仔細認字,積極思考。第二層次的讀是要求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先由學生提出問題或教師拋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采用多種讀書方式,如誦讀、輕聲讀、默讀、賽讀等進行讀書,自主思考。第三個層次的讀是要求學生寄情于讀,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恰當的閱讀方法、策略進行閱讀。第四層次的讀,是指導個性化的閱讀。這個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讀讀、說說、評評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學生的身心放松了,思維激活了,閱讀自主了,個性也就發展了。
2. 讀說訓練,學會表達。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痹陂喿x教學中必須把讀與說結合起來,并加強訓練。《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說的態度和語言習慣?!痹诮虒W實踐中,教師要重視學生讀與說的有機結合。
三、引導學生從優秀作品中汲取營養,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讀好的作品,不僅是為了弄懂詞句的含義,更要緊的是培養起人類幾千年代代相傳的美德,激發感情,啟迪智慧,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要求。還要向學生推薦借閱一些報刊雜志,容量適中,內容豐富,又與教材保持同步,讓他們通過閱讀、思考、觀察,品味文章里的人情世故、真假美丑,教人去惡從善、辨偽識真,從而一個人的品質、素質都得到提升。
總之,通過閱讀可讓學生的精神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凈化,心靈得以撫慰,教師應積極探索,努力實踐,從而讓閱讀之花始終盛開在學生的精神家園。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