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琪
今年是狂人日記出版100周年,作為新時代的青年,革故鼎新、為中華民族開拓光明未來的重任即將擔負在我們肩上。每當感到任重而道遠之時,都不免想起魯迅先生以及圍繞在他身旁的那些熱血身影。
聽過很多這樣的說法:研究魯迅,就不可不研究他和青年的關系。的確,“青年”在魯迅的文章中是一個出現頻率很高的詞,而形形色色的青年們也在他的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那個時代,有許多青年人熱愛魯迅。他們喜歡魯迅作品中那種作為覺醒者的“內覺”、對時代的警剔、以及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所給予他們的刺激和沖動,并將其演化成自己內心中戰斗的欲望。魯迅給予了青年們精神上的力量。魯迅在進步青年心中的地位自是不必說。可魯迅本人對于青年這個群體又持什么樣的態度呢?
毫無疑問,魯迅是深愛青年的。他從青年的身上感受到了一種蓬勃的朝氣。他們沒有在歷史的舊影下背負困頓,周身一片朗照。蕭軍是東北人,性子很粗野。他曾跟魯迅寫信說“自己的性子是不是要改一改”。然而魯迅卻說不用改。可見魯迅對青年這種原生態的、粗糙卻本真的特性是欣賞的。魯迅從他們身上發現了一種鮮活的、甚至是帶著野性的力量。他在《無聲的中國》中寫道:“至于幼稚,尤其沒有什么可羞,正如孩子對于老人,毫沒有什么可羞一樣。幼稚是會生長,會成熟的,只不要衰老,腐敗,就好。倘說待到純熟了才可以動手,那是雖是村婦也不至于這樣蠢。”魯迅并不介意青年的不成熟,相反,他認為幼稚不但可以原諒,甚至是區別于老年的重要標志。他禮贊青年的本真。同時,魯迅看到了青年的想象力、創造性,看到了他們對改變自身環境的渴望。為白莽的遺詩作序時,他曾寫道:“這《孩兒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現在一般的詩人爭一日之長,是有別一種意義在。這是東方的微光,是林中的響箭,是冬末的萌芽,是進軍的第一步,是對于前驅者的愛的大纛,也是對于摧殘者的憎的豐碑。一切所謂圓熟簡練,靜穆幽遠之作,都無須來作比方,因為這詩屬于別一世界。”與當時錢玄同、周作人等士大夫文人那種遠離現實的態度不同。魯迅認為偉大的藝術不可能躲在象牙塔里。他鼓勵青年們去寫些表現理想、批判現實、關注百姓生活苦難、展現未來希望的作品。他引導青年人去擁有個性的意識、關注他人的自我并直面現實。“必須敢于正視,才能敢想、敢說、敢作、敢當。”他欣賞并發揚青年身上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戰斗精神以及“在沒有路的地方走路”的大膽實踐不退卻的勇氣。相比于士大夫們垂垂老矣的暮氣,青年們顯然更具有生命的活力。魯迅認為“改變就必須自下而上,自下而上的文化就要有一種新的民間群落,這種新的民間群落,老人和舊式文人是承擔不了的。可打造新的民間群落必須要有青年人。”他正是從這一個個帶著泥土氣、散發著光和熱的稚嫩的形象中,發掘到了解放中國文化、中國社會的力量。魯迅在聽聞幾個青年人辦的“豫報”發刊后曾高興地寫道“你想:從有著很古的歷史的中州,傳來了青年的聲音,仿佛在豫告這古國將要復活,這是一件如何可喜的事呢?”在魯迅看來,青年是未來,他們有希望成為中國的脊梁,承擔起拯救中華的重任。簡而言之,魯迅在青年的身上尋找到了希望。
當然,也不是所有青年都會成長為斗士,他們很多人都在逐漸隱逸在時代的洪流中了。例如高長虹、李霽野等曾經很奮發的革命青年都漸漸地離魯迅遠去了。魯迅自己也說過:“未名社的有一些青年,后來靠翻譯了幾本書便成了教授,也躲進象牙塔里去了。”(當然不單單是未名社的青年。)對于這些青年的做法,魯迅是有些惋惜和不贊成的。但其實這也是當時社會必然會出現的情形。從這些發生變化的青年身上,其實可以看到傳統封建文化的惰性。所以說青年使魯迅看到了中國好與不好的兩個方面。
魯迅鼓勵青年革命,卻反對盲目無謂的犧牲。在《<三閑集>序言》中他曾寫道“我自己省察,無論在小說中,在短評中,并無主張將青年來‘殺,殺,殺的痕跡,也沒有懷著這樣的心思。”在記念劉和珍君中他寫:“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也表達了這樣的觀點。他為那些逝去的生命感到痛惜,更希望青年們首先能夠珍愛自己的生命,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個更加明確、長遠的規劃,“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而魯迅也敦促青年們不應空喊口號,而是像素園這般踏實肯干,默默奉獻,去成為一個真正能搬磚砌瓦、散發光熱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此外,魯迅對于青年們的生活也很是關心,對于有困難的進步青年,還常常慷慨解囊,傾力相助。更可以看出,魯迅對青年,是真心實意的愛與關懷。
魯迅很早就發現,舊式文人、舊的士大夫情懷是不能給中國的文化、革命帶來新氣息的。而社會是要不斷地往前走的。要走,就要帶著青年人的朝氣,一步又一步,好在歷史的長路上留下一個充滿力量的腳印。這也就是魯迅的偉大之處。魯迅是青春的斗士。他身上有蓬勃而出的年青的朝氣、有噴薄而發的奮斗的激情。他永遠屹立在時代最洶涌的暗流中央、以一種永葆青春的姿態,直面現實,擊破黑暗,而從不倒下。魯迅就像是那汩汩流動的熱流,他所散發的溫暖,透過那個時代的青年傳至今世,而必將深深地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液里,生生不息地傳遞下去。
路漫漫其修遠兮,作為后輩的青年,希望我們能秉承先生意志,不負先生期望,在上下求索的道路上,始終熱愛相信、始終勇敢堅定,砥礪前行!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