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秋君
摘要:生活于晚唐的喻鳧是當時頗有聲名的詩人。喻鳧自幼苦讀詩書,累舉十余年不第,后雖及第,終其一生卻都是七品以下官員,遠離政治中心。但他從未停止求仕的心態,不斷與當時名士進行往來唱和,并和與自己同為中下層的文人們交心訴苦,還與方外人士廣泛交游。
在科舉幾乎是唯一實現抱負途徑的晚唐,喻鳧堅持著入仕的信念,他在科舉的道路上不停嘗試,希望通過政治途徑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與價值。但由于晚唐時期社會動蕩,朝政的黑暗,喻鳧累舉十余年而不第。
在多年考試而不及第的過程中,他嘗試用詩歌來作為仕途的敲門磚,希望用詩歌來獲得當時重臣以及社會的認可,從而從另一種途徑實現自身的理想抱負。雖然十余年后喻鳧終于及第,且手中職權不大,但喻鳧并沒有放棄對仕途的希望,他還積極地通過詩歌來鼓勵友人繼續考取功名。
關鍵詞:喻鳧;詩歌;仕進思想
一、喻鳧生活的時代背景
(一)政治危機 內憂外患
首先是政治危機不斷加深。安史之亂的發生是這次危機的開始,唐王朝近百年的勵精圖治毀于一夕,使得國家情況迅速由盛轉衰。安史之亂結束后,手握兵力的藩鎮諸侯為奪權而導致內亂頻繁,一直不安于為臣的吐蕃也趁機發難,使得國家更加風雨飄搖,人民生活每況日下,苦不堪言?;适医y治力量大為削弱,尤其是中唐以后,三大政治問題日益突出。
一是藩鎮割據。安史之亂遺留下來的一大痼疾就是藩鎮割據與叛亂。喻鳧生活的中晚唐時期,是公認的“亂世”。
二是宦官專政。中唐以后,宦官權勢日益膨脹,越來越大,至晚唐,連皇權的廢立也可以掌控。大和九年(835)發生的甘露之變,宦官仇士良大開殺戒,宰相王涯等600多朝臣被殺,振動了朝野,一時間人人自危。此后的歷屆帝王,如同虛設,皆受制于宦官。
三是朋黨之爭。實際上就是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之爭,宗派之爭。一方為牛黨,以牛僧孺為首的出身寒門、科舉致仕的官僚集團,一方為李黨,以李德裕為首的出身世族靠門蔭致仕的官僚集團。兩黨拉幫結派明爭暗斗排斥異己,一方掌權得勢,就打擊排擠對方,多少士人牽連其中飽受朋黨之爭的殘害而仕途偃蹇,喻鳧的好友李商隱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
除了唐王朝內部的政治危機,民族矛盾時有發生,西南有吐蕃的入侵,尤其是東北民族契丹在安史之亂后日漸崛起,給唐王朝以更大的威脅。
(二)經濟衰退 重心南移
由于當時權力中心處于北方,所以北方遭受的戰亂比南方更為嚴重和頻繁,相比之下南方社會情況則比當時的北方好上許多。南方相比起北方,本身就有著相對優越的條件,可以說南方的富足是維持晚唐經濟命脈的系帶,《新唐書·權德輿傳》所謂“江淮田一善熟,則旁資數道。故天下大計,仰于東南”。呂溫《呂衡州集》卷六《故太子少保贈尚書左仆射京兆韋府君神道碑》亦云:“天寶之后,中原釋耒,輦越而衣,漕吳而食。”大部分南方地區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民風淳樸,又是戰亂中相對安定和富足之地,文人們為生計而選擇棲身于南方也就顯得合情合理。
(三)文化多元 禪宗盛行
經過安史之亂的沉重打擊,國家殘破,哀鴻遍野,滿目瘡痍,民不聊生。中唐以后,一方面,希望復興儒學,以韓柳等古文大家為代表;另一方面,形成于盛唐時期的禪宗為廣大士人所接受,借以慰藉苦澀的心靈,使之有所寄托,因而在中晚唐時期出現了一大批特殊人群——詩僧,比如皎然、靈澈、靈一、清江、賈島、貫休、齊己等,而佛禪造詣很深的士人比比皆是,如白居易、柳宗元、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除了禪宗的教義能夠安撫亂世人心之外,貧寒失意的士人還可以暫居佛寺禪院,留下了大量的佛禪題材的詩作。從喻鳧的詩歌作品可以看出,中晚唐時期,朝政越來越走下坡路,黑暗腐敗的末世來臨,佛教思想開始再民眾中傳播開,對社會上的影響越來越大。身處于亂世之中,喻鳧的思想也難免受到影響,晚唐時期頻繁的戰亂、動蕩的生活以及身處異鄉的貧苦生活,都對他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二、喻鳧詩歌的仕進思想
(一)對自身的舉薦
喻鳧作為出身下層的寒門弟子,在動亂的朝政中參加了十余年的科舉,在入仕希望渺茫的情況下,也只能另尋出路,他埋心于詩歌的創作,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大眾的認可。且在多首詩歌中透露著自己的仕進思想。
如《呈薛博士》:“辛勤長在學,一室少曾開。時憶暮山寺,獨登衰草臺。名期五字立,跡愧九年來。此意今聊寫,還希君子哀。”
這是一首典型的拜謁詩,在詩中喻鳧表達了自己對仕途的渴望,敘述了自己求學的努力,以及對自己多年參加科舉不第的失望,直白地在詩中表達了希望薛博士可以賞識自己的意愿。同樣的拜謁詩還有《上高侍御》一詩:“舊隱白云峰,生涯落葉同。關河一棲旅,楊柳十東風。跡處龍鐘內,聲居汩沒中。酬恩若有地,寧止殺微躬?!?/p>
詩中喻鳧隱居在寺廟中,將自身比為落葉,恍惚中已經過去十余年,自己還是沒有得到賞識,并表達了若高侍御能提拔自己,自己將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決心。
在上詩中可見喻鳧對于仕途的執念,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廣大寒士們的處境。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雖然科舉是他們實現人生理想的唯一途徑,卻處于有門無路的尷尬境地。
在不遺余力的向權貴們舉薦自己的同時,喻鳧也在生活之余對自身的求仕生涯進行審視,如《得子侄書》“不得經史力,枉拋耕稼功。”以及《感遇》“江鄉十年別,京國累日同。”中都對自己多年來的求仕生活感到迷茫和苦悶,這是人之常情,也正是這些感悟使得喻鳧的形象更加充實豐滿。然而在經過這些思考后,喻鳧還是繼續著自己的求仕道路,可以說仕途是他們絕望生活中唯一一根希望的稻草。
(二)對友人的鼓勵
喻鳧為覓舉和求仕,在人生各個時期,均有交游的經歷,腳步遍及長安、早秋寺、龍翔寺、弘濟寺、石窟寺等地,但無論隱居還是漫游,喻鳧都頻繁地與友人交游,并和他們建立了友誼。在自身不斷努力進取的同時,喻鳧也積極地鼓勵友人參加科舉,如《送石賁歸吳興》:“同志幸同年,高堂君獨還。齊榮恩未報,共隱事皆閑。訪寺臨河岸,開樓見海山。洛中推二陸,莫久戀鄉關?!?/p>
此詩作于喻鳧及第之后,表達了對同年參加考試卻未及第的友人的惋惜,同時不忘囑咐友人不要迷戀家鄉的安逸生活,繼續參加科舉才是出路。同樣在《送友人下第歸寧》:中“旋應赴秋貢,詎得久承歡。”喻鳧在送友人考罷歸鄉時就囑咐友人不要貪戀游玩,很快秋貢考試就要開始,新的機會馬上就要到來。以及在《贈張濆處士》中稱贊友人“道高天子問,名重四方招。”希望友人繼續努力,不要因一時的失敗而放棄。
當友人因未及第而失落時,喻鳧也是感同身受的,如《送友人罷舉歸蜀》:“憔悴滿衣塵,風光豈屬身。賣琴紅粟貴,看鏡白髭新。棧畔誰高步,巴邊自問津。凄然莫滴血,杜宇正哀春?!庇鼬D使用了杜鵑意象來表達友人內心的痛苦之情,杜鵑、啼血等詞形象得描繪了友人落第后得心酸與憔悴,而喻鳧自身經歷了十余年的科舉,深知這種痛苦,于是第一時間用詩歌來給友人送去安慰。同樣在《送潘咸》:“堅苦今如此,前程豈渺?!币约啊冻晖跆匆娂摹罚骸俺觌y塵鬢皓,坐久壁燈青”中,都有喻鳧對友人苦讀生活的同情以及鼓勵。
三、總結
喻鳧中年早逝,僅留下的詩歌65首,但卻生動形象地記錄了一個下層寒士在當時動蕩社會中的真實生活,他為了夢想四處漂泊、為了得到賞識積極拜謁。喻鳧正是封建時代廣大士子的一個縮影,唐代詩人方干評價喻鳧“所得非眾語,眾人那得知。才吟五字句,又白幾莖髭”宋代詩人方回也在《次韻謝喻巖叟》中寫道:“賜姓遠從梁武日,家風復見喻鳧詩。”可見喻鳧的詩歌成就以及他對后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元]辛文房著.唐才子傳[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3]馬國云.山僧盡相識,應念苦吟人—詩人喻鳧的詩歌創作[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0(3).
(作者單位:內蒙古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