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晗
摘要:《奧涅金》作為普希金的文學作品以戲劇作品的身份被搬上戲劇舞臺,這使得導演在進行二度創作時,要在其豐厚的文學性中發掘其更富表現力的戲劇性,并冠以劇場性的特點,呈現在舞臺上。下面我們從敘事手法、舞臺呈現和故事結尾三個角度來對這部作品進行解構。
關鍵詞:解構;舞臺呈現;結尾
在觀看《奧涅金》這部作品之后,導演馬斯·圖米納斯的解讀和編排,不僅表現了普希金文字背后流露出的人物內心情感,還彰顯了導演對戲劇作品解構的“功力”。
一、獨特的敘事手法
整部劇采用了人物并置的方法來進行講述。在舞臺上塑造了中、青年奧涅金,中、青年連斯基,增加了作品原本沒有的人物——驃騎兵來進行故事的講述。這種人物并置的方法很好的呈現了《奧涅金》背后的人物情感。通過同一個人物不同年紀、不同心境去表現同一件事,留給觀眾更豐富的解讀角度。當中年奧涅金把裝裱著情書的相框拿出來的時候,相框的規整和相框內情書的破碎,這種不搭調的感覺催生了一種儀式感。接下來表現奧涅金給塔季揚娜回信這場戲中,單從作品只能看出一個放蕩不羈、玩世不恭的奧涅金,可就是這種人物并置的方法,在這場戲中,中、青年奧涅金分別承擔著一封信中不同部分的臺詞。在表達時有對過往的反思,但青年奧涅金又正好表現出來這個人物骨子里就更改不掉的桀驁不馴。在整部劇的結尾,兩個不同年紀的奧涅金在聽到塔季揚娜的拒絕后,動作第一次同步了。這樣的同步仿佛是將兩個人物瞬間合并,然后一起心死。完結的愛情,回憶的終結,夢的清醒,男性優越感的崩塌。再簡單說一下驃騎兵這個角色。該人物首先承擔了劇中部分旁白講述的功能,其次該人物仿佛就是那個時代男性的縮影。前半部劇中,女人們圍著他縫補肩章;在劇的結尾,他的肩章被摘掉,代表著他個人榮譽的失去和男性榮譽的失去。同時也預示著接下來男性的落魄,特別是他再次出場時,猶如乞丐,傲氣全無,剩下的只是留給觀眾的反思。總之,這種人物并置的方法非但沒有讓觀看者覺的跳戲,覺得敘事混亂,反而豐富了舞臺的呈現。
二、精美的舞臺呈現
在作品中,讀到輝煌華麗的城堡該如何在舞臺上呈現時,起初我是帶著擔憂。當看到導演把整個舞臺設計為一個巨大的暗色鏡子,并用鏡子把城堡投射出來的時候,呈現給觀眾的就像是一場夢境,那種視覺體驗讓我們不禁為導演的空間想象力而喝彩。這樣的舞臺布景為《奧涅金》添上了一層虛幻、浪漫的色彩。少女的愛情夢、對未知的恐懼夢、男性征服夢、上層階級奢華的夢。諸夢交織,真真假假,起起落落,給觀眾們呈現的是一出絕無僅有的故事。雖然導演并非俄羅斯人,但整部劇的舞臺呈現卻充滿了俄羅斯本土特點,讓我們仿佛回到了俄羅斯,回到了那個時代。如今舞臺呈現已經成為了戲劇表達的重要手段,只追求科技手段來打造舞臺是不可取的,舞臺上的炫目、華麗也不是表達的最終訴求。而導演在這方面給了我們很多關于戲劇創作的啟發。
三、利落而又充滿思考的結尾
在劇的結尾部分,戛然而止。導演并沒有因為前邊情節的交織以及觀眾的入境感受而迷失了自己。而是在結尾干凈利落,讓人剛開始猝不及防,仿佛是把一個在夢境中的人叫醒。可當醒過來的人們緩過神回想時,又留給了我們很多思考。我認為這種思考不僅是留給我們的,也是留給劇中人物。為什么曾經愛著奧涅金的她在最后卻拒絕了男主人公?如果說塔季揚娜已經看清楚了奧涅金的為人,不愛他了,但為什么在最后拒絕這個場景處理時,女主人公是哭著在表達?心死了,應該是無訴無求,心不會痛,淚不會流。所以我覺得塔季揚娜還是愛著奧涅金的,至少在這部劇給我的感覺是這樣的。可是她又拒絕了奧涅金,這豈不是很矛盾?但我認為這是這種矛盾才更體現了一切都改變了,誰都無力更改,哪怕是曾經讓塔季揚娜愛到發狂的奧涅金站在她面前時,她也不能再次毫無顧慮的去表達心意了。其實在最后,我還思考過一個問題。那就是會不會是塔季揚娜迫于現實,她不能答應奧涅金。曾經塔季揚娜的愛讓奧涅金苦惱、躲避。甚至間接引起了他和連斯基的決斗,并且最后連斯基死亡讓奧涅金逃離。而如今身為公爵夫人的她,現實和過往例子告訴她更不能接受奧涅金。或許這時的塔季揚娜已經懂得,愛一個人并不一定要擁有,放下、放棄也是另一種愛的表達。最后的戛然而止令人意外,就像是塔季揚娜對待奧涅金前后的變化一樣。這或許是她獨立意識的覺醒表現,不甘愿再做奧涅金的附屬品。也或許是為了更加突顯塔季揚娜之前遭拒時的傷心,所以這次拒絕的毫不猶豫。要知道,奧涅金之前對于女人是沒有失手的。結尾的戛然而止恰巧與這種出手必有故事形成對比。更加能留出空間給觀眾去體會、揣摩人物的心思和情感。
四、結語
這部劇還有許多可說的地方。一部暴露在大家視野下的劇目自打演出之后零差評的口碑是有道理的。在我們欣賞精美的舞臺呈現時,導演的巧妙布局讓我們也更深刻的體會到了普希金作品背后的人物情感,這種情感直擊心靈深處并產生回響。劇目結束了,導演把我們叫醒了。夢醒了,曲終人散。
(作者單位:云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