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婷 徐雅馨 姚樂月 石南喬
摘要:中華民族具有源遠的歷史文化,文物的紋樣在時代中具有代表性的作用,色彩作為紋樣的語言之一同樣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同時期的人們有不同的審美趣味,這些審美趣味在色彩紋樣中可略窺一二。不同的紋樣色彩有著不同的含義,色彩和紋式一樣有著象征意義。我們對于色彩的認識應該從多方位多角度去認識,不應停留在表面的視覺感受,視覺感受的背后還有更深層的內在含義。
關鍵詞:紋樣色彩;佛教;五色說;象征性
一、紋樣色彩象征性的原始特征
彩陶色彩在新石器時代有一個明顯特征,就是通常只會出現三種色彩——紅、黑、白。這三種顏色搭配在一起,給人一種質樸,原始的感覺。原始先民是在內心無意識的情況下,非理性地對色彩進行選擇。從意識模糊的心理狀態下跟隨最為直接的本能對色彩進行選擇顯示出了他們的色彩天性。跟隨本能選取的紋樣和顏色無法代表某種特定文化或者形而上的意識形態,但是能夠體現出運用顏色這種無意識的行為在當時時期的狀況:在的無意識本能支撐下使顏色運用和色彩選擇活動接近顏色自然的本質特征。我們的先民由于當時的客觀物質生存條件十分有限,因此反映在形而上的意識活動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在進行顏色選擇時候,處于一種即時應激狀態,高度緊張與敏感。在那個時期的裝飾紋樣中得以表現出來。:五色體系中的紅、黃、綠(含青)、白、黑中,紅、黃、青三色的色相視覺效果穩定,在那個時期的裝飾紋樣中得以表現出來。在客觀物質生存條件匱乏的情況下能夠讓人在視覺上得到一定的平衡和滿足。先人在創造紋樣時顯現出一定的自然崇拜,原因是由于“五色說”中的“五色”是符合先人在物質條件匱乏情況能夠讓其心理感受安全的一種體系。這也是為什么先人在創造紋樣時會體現出一種明顯的自然崇拜的特征。
二、“五色說”的象征性及對中國傳統紋樣的影響
“五色說”是色彩發揮其象征性功能的重要體現。在中國傳統的色彩美學根基中,“五色說”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遠在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的出現使得藝術以及人的思想得到了相對大的自由,同期的色彩開始由視覺逐漸轉向精神層面,在傳統紋樣中得以體現。同一時期的“五行”觀念與“五色說”有著一定的比附關系。如用色彩表示方位,如“四神紋”古代人根據“五行”的理論,創立了“五星”說,即以北斗為中心,把周天二十八宿分為東、西、南、北四個區,即“四宮”,且認為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精”,為“四宮”配的精就是“四神”。我國古代還將色彩作為束縛觀念和層級的工具,如周代就規定了色彩、紋樣和繪繡工藝相結合的“十二章服制”,不同的禮制所穿服飾各有區別。春秋時期,儒家扶正為仁思想當道,對人思想和感知的束縛已經明顯體現在顏色中。顏色分出層級。例如“五色”即為正色,金銀為非下色外,其余顏色全部為“下色”。到了東漢時期,黃色的地位變得重要,到了隋唐至宋朝之后,“黃色”成為僅為皇上所能使用的顏色。我國古代先人對于色彩的感知由于收到文化的影響被禁錮十分嚴重,將顏色當作一種區分社會階層和道德控制點工具。從而使得顏色失去了部分最本能的東西,將人對于色彩本能的感知感覺排到后位,正是因為這樣,使得中國某個特定時期的傳統紋樣,在類似的作品中很難出現明顯的差異。
三、中國民間紋樣色彩語言的象征性
我國傳統的紋樣是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文化系統。例如紅黃亮色的搭配是最為廣泛的運用。黃色最為顏色波長最長的顏色與紅這種鮮明熱烈的顏色在一起,體現出一種十分熱鬧奔放的感覺。色彩也是有自己的節奏韻律的,比如紅黃兩色的搭配給人一種律動的換快感,勞動人民的本能意識在色彩運用中的體現。在民間,世界與色彩、群體和個體各個方面的觀念是貫通的,體現的意識形態是復核人的內在規律、不違背自然、能夠天人合一的,因而也是美的。中國先民將其抽象化的內容提煉為“吉利”、“祥瑞”、“如意”等等。因此,在當時時期百姓通常將自己的切身利益通過色彩的運用體現出來,在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中,中國古代百姓更愿意將自己的直觀本能對于色彩的理解感受和美好期許通過紋樣表達出來。
四、總結
總之,我國古代傳統的紋飾中色彩的運用博大精深,它與歷朝歷代的宗教觀念、哲學思想、價值觀念緊緊地交織在一起,彼此互相影響,傳統紋樣的色彩語音具有豐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所以,我們對于紋樣中的色彩語音不僅僅要從視覺感官上直接去判斷理解,還要聯系結合它的時代背景去對它的人文精神和反映出的當時期的社會風貌進行感知。
參考文獻:
[1]張蕾.論中國傳統紋樣的象征性[J].百家藝術,2006(1).
[2]柯微靜.卷草紋樣在現代女裝高級定制中的應用及比較研究[D].設計藝術學,浙江理工大學,2013.
[3]張蕾.裝飾藝術教育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
(作者單位:武漢紡織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