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銳
摘要:中國后現代電影由于受到了西方后現代電影的“形成性影響”,使得中國后現代電影在美學上的傾向出現了一種相似現象,并且還伴有一定程度的泛美學。但是實際上是中國后現代電影是在一定程度上對西方后現代電影作出了某些誤讀和理解偏差,這這種誤差巧合帶來的中和使得中國后現代電影呈現出一種中和、結合之美。作為雙重舶來品的中國后現代電影雖然難以擺脫簡單仿效、依附西方的境遇,但是也借此彰顯了自身的特點和力量。在這種情況下的中國后現代電影展現出了對傳統的不放棄、戲謔中對現實的觀照,對于后現代氛圍有著極其特別的標桿性意義。本文將對中國后現代電影美學的主體性建構和其不確定性、顛覆性進行分析和探討。以期為中國電影的后續發展提供可借鑒性素材。
關鍵詞:中國;后現代;電影美學;主要特征
一、后現代主義電影美學含義
“后現代”實際上是一個文化史的范疇,在學術界的“后現代社會”指的是一個社會發展階段,具體為20世紀后半葉以來,傳統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徹底終結,西方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達,信息、知識、技術等不斷對人類造成威脅。這個階段通常被稱為“后現代社會”。這樣的社會階段對于人類發展史的文化和思想從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全新的挑戰,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全新的威脅?!敖鈽嫛笔呛蟋F代主義的核心和特點,“不確定性”是后現代主義在文化創造方面的原則,“顛覆”是后現代主義本身對傳統和現代的表現。也就是說,主體性解構、不確定性和顛覆是中國后現代電影美學的主要特點。
二、主體性解構
解構也被叫做“結構分解”,這是一種結構主義提出的批評方法。以往的意義和現代主義的結構論再經過解構之后都會被消除意義,整體性的東西經過解構都會變為碎片,關聯性消失且無法分清對錯、好壞、高低、貴賤。
例如電影《阿甘正傳》,將主人公阿甘,一個習慣社會所認為的“低能兒”的故事貫穿起一個被改寫的人文歷史。電影中巧妙鋪排和重述了美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通過大量電腦仿真、類型混雜、反諷、戲擬、滑稽模仿等方式結合“無敘事”等解構手法表現美國近代以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語言滑稽,畫面豐富,觀眾在進行觀影的同時能夠收到很強烈的視覺沖擊,并且有很強的帶入感。這種方式和表現手法建構起后現代文本的敘事模式與造型風格,一面打破了人文歷史謊言又使用謊言的拼貼手段復制了一個虛假的寓言故事,既有解構,又有重組,故事和情感表現完整有力。我國的某些電影也正是借鑒了這些手法并結合實際運用,逐漸形成的中國后現代電影美學。
三、不確定性
多元話語是后現代電影美學的重要特征。這種理論認為一個文本、一個表情、一個符號都有無限可能的解讀和展現。正是由于這種多元化的解釋,才形成了不確定性的后現代美學特點,尤其是在電影美學方面。這里的不確定性也代表著多重可能性,這種特點和思想在電影方面的表現則是懸念,這種特點的運用能夠讓觀眾無法第一時間猜出故事的走向,想象不出下一幕的場景,導演可以使用多種敘事手法結合精彩的剪輯和特效讓觀眾迷失在后現代的迷宮里,感受后現代電影美學的魅力。例如某些電影的結尾經常會出現大反轉,甚至設置幾個結局,又或者不設結局,留給觀眾想象的空間和余地,這就使得觀眾具有很強的參與感,不單單只是觀看,而是會帶入其中,跟隨劇情思考和想象,從某種角度上強調了偶然性和多重可能性這一后現代主義的重要特征。
四、顛覆
目前有些電影從編劇到制作都有固定的模式和標準,這會讓觀眾觀看10分鐘影片就能猜到股市的發展和走向,完全沒有繼續看下去的興趣,更談不上伴隨劇情思考和感受電影內涵,例如英雄總是歷經坎坷,壞人最后都會惱羞成怒等等固定模式。但是也有一些電影顛覆了以往的敘事手法和習慣,這種電影觀眾在觀看的時候總會有一種支離破碎的感覺,或者多條故事線并行來進行敘事。這樣的表現方式完全打破了固定、僵化的敘事思維,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觀影體驗。例如電影《記憶碎片》,它不但顛覆了傳統影片中的線性時間線索,使用蒙太奇手法還同時留有一條能組合在一起的心理時間線索。在影片內敘事并不是由物理時間或者心理時間來串聯,而是由一個個碎片組成的偶然事件平鋪敘述,展現的都是“現在”這個時間的狀態,再通過回敘、插敘、并敘、倒敘等方式雜糅并存,讓觀眾享受了一次視覺和思維盛宴。當然除了在制作技術上的顛覆,在電影內容上也有一定的顛覆和改變,例如《大話西游》,先不去研究電影里的后現代主義臺詞,光是將整個故事主線改為愛情就已經足夠顛覆了。
參考文獻:
[1]李晨.后現代電影美學創新的價值[J].電影文學,2017(18):27-29.
[2]王春平.顛覆與背離 反觀與審視——后現代主義電影美學意蘊探究(上)[J].藝海,2014(8):15-18.
[3]孫宜君.論后現代視閾下中國影視藝術的審美取向[C].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代性建構: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中國影視高層論壇,2015.
(作者單位:成都大學中國東盟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