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課”教學,是借助多媒體形成的新型教學方式,具有教學資源廣、實用性強、指導效果佳等特征,是較為靈活教學實踐手段。基于此,本文對“微課”的探究,著重結合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新方式的應用途徑進行探究,以達到提升學生核心職業能力,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微課”教學 技工院校 語文教學
引言
隨著新時期技術發展水平的逐步提升,新型技術手段在社會發展中的應用范圍也逐步延伸。教育作為社會發展的核心分支,自然也就成為新技術融合的第一領域。這一發展特征,在技工院校教學中的體現最為直接,為了充分發揮“微課”在促進技工學生發展中的作用,我們應著重把握“微課”教學的優勢,實行新教學方式的有機融合。
一、“微課”教學方式的優勢
“微課”教學方式,是指借助網絡視頻、語音等途徑,將傳統長時間的課堂教學,轉換為多渠道教學方式,并通過網絡程序將教學內容保留起來,用戶隨時隨地可以進行信息下載,實現教學信息播放、應用[1]。
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微課”教學的形式更加靈活,教師課堂教學內容的知識點更加集中;同時,微課教學的實踐形式,無需固定在特定的課堂空間中,只要實踐空間中擁有網絡,數據傳輸渠道,就可以進行“微課”教學,這樣,課程實踐的適應性就會大大增強,學生能力培養的效果也會明顯提升。
二、現代技工院校語文教學開展的發展趨向
技工院校是新時期,專業性人才供應的主要渠道,在社會發展中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隨著我國技工院校自身發展與完善,其自身發展的要求也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提高。
一方面,技工院校的人才培養,從統一、混合式培養,向著金融、管理、機械、電子等更加專業化的趨向轉變。另一方面,技工院校也注重人才培養職業核心能力的提升,并進一步按照學會能力、語言運用能力、社會組織能力、信息整合能力、以及技工實踐能力,層級化推進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因此,我們必須將現階段技工培育的雙面因素結合起來,形成更具體系的新型社會發展趨向,做好現代資源的規劃與探索,敢于將這些條件都變成時代發展的優勢,才是確保本階段技工院校人才輸出與社會需求相互吻合的基礎條件[2]。
三、“微課”在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微課”已經逐步深入到技工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中,成為現代技工教學中的代表性條件,確保“微課”與每一個環節的相互融合,是技工院校學生能力提升的必然條件。
1.教學思維上的“微”變化
技工職業院校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核心能力素養的培養,應在教學思維上,重新定位新時期語文課堂教學實踐的理念,增加教學實踐的活躍性,促進現代教學新理念的發展,這是現代新教學方式能夠發揮優勢的第一要素。舉例來說,教師的語文知識教學,不能僅限于語文書本中內容的教學,而應該通過書本,延伸到學生生活實際中,從語文課堂課文內容的簡單整合,到身邊技術技能學習要點的綜合分析。這種打破學科節界限的教學培養方式,才與多媒體視角下的教學思維相互承接承接,從而保持教學形式變革上的同一高度[3]。
同時,語文學科內容的知識面比較較廣,學科內容所涉及的范圍也多元,教師開展“微課”教學時,應注重其教學內容互動上的綜合性,打破傳統課堂中,教師單方傳輸知識的認知視角。教師也要與學生進行課堂互動,讓技工院校的語文課堂教學變為雙向互動式的。例如:教師教導學生“怎樣運用委婉的語言說明問題”,而學生也可以在教師給予的答案上進行創新,善于結合“微課”平臺中的信息資源,促進學生與教師的同步成長。
2.教學形式上的“微”調整
教學形式上“微”調整,就是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學實踐途徑,逐步形成更具新奇性、挑戰性的創新實踐方式。
其一,借助微平臺,開展技工院校中,語文教學內容線上線下同步互動教學模式,形成更靈活的實踐探索渠道,迎合新時期學生創新學習的需要。例如:教師在課堂中,指導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的理論指導,在課后學會生可以直接將已經做好的調查數據、調查結果進行帶電子匯報。這樣,技工院校學生通過語文學科課堂,不僅學習到對資料分析、數據整合、溝通表達能力的實踐方式,也能夠以更直觀的方式反饋出實踐結果。教師此時可以學生實踐中的不足,進行問題解析,并制定下一步教學計劃,這就是實踐與理論“微”調整的實踐方式。
其二,教學實踐方式的微調整,就是要將數字化資源引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來。例如:教師想通過“能力提升與日常規劃”的語文交際課題,讓學生進行合作能力、自我規劃能力、以及技能獨立性學習能力的探究。則教師可以通過網絡,下載一些關于課引導課堂教學實踐的案例,讓學生有輔助性的,在課堂中進行職業核心素養的對應性提升。這種善于借助微平臺,獲得更廣闊教學資源的技工職業技術培養活動,將是全面引導技工院校學生未來社會工作能力提升,工作環境適應能力,自我調整能力實踐的直接體現。
通過以上分析來看,“微課”教學模式在現代教學環境中的探索,能夠打破技工院校文化基礎素養拓展中,學生個性發展與技工專業素養同步發展的矛盾性。不僅能夠讓學生借助網絡平臺,獲得多元的信息搜索與預覽的渠道,同時,也達到了快速、有效的提升學生職業核心能力,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效果。
3.教學互動上的“微”延伸
“微課”教學在技工院校教學互動上的體現,充分利用“微課”教學內容短小、教學核心知識點整合性強的優勢,使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的學習空間,不再局限于集中性教學。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互動教學的方式,拓展師生互動空間。例如:教師在開展《紅樓夢:林黛玉進賈府》名著導讀教學時,將網絡視頻選段的講解分為: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節、以及人物心理分析三部分,采用縱向節點的分析方式。而教師在課堂中講解時,采取平鋪式講解,帶著學生按照故事發生的情節進行探究。教師實踐教學與“微課”教學的雙向性互動,能夠輔助學生從更加靈活的視角分析課文內容,學生可以通過兩種思維方式相互結合的方式,以更加靈活的視角,學會對資料信息多元化整合、歸納的思考方式。
同時,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QQ等互動交流軟件,隨時隨地的進行課堂互動,隨時隨地的進行語文基礎文化知識的交流。也就是說,微課平臺所帶來的多渠道探索渠道,能夠使學生獲得語文學科知識的途徑增加。同時,師生之間的活動交流的增加,能夠讓學生逐步克服人際交流中困惑,從而逐步形成了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是現代技工院校學生核心職業技能提升過程中,逐步引導能力向著豐富、多元方向發展的有效體現。
4.教學探索上的“微”循環
“微課”在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的融合,在于新型教學實踐方式中,能夠拓展語文學科教學的探索模式,突破了引導性內容探索的局限,將更加多維的會學能力,與學會能力融合在一起。例如:教師在講解《蘭亭集序》時,讓學生通過網絡,尋找關于《蘭亭集序》的相關內容。然后,讓班級中學生針對課后尋找到的信息,進行交流。學生在課后信息收集、課內知識整合的過程中,學會自我整合,達到對信息收集能力、分析能力的有效性培養,是輔助技工院校學生文化基礎內容科學性調整的必然性保障。
同時,“微課”教學探索上的“微”循環,就是形成學生課堂主動探索,主動提問、主動推進的教學實踐環境。例如:語文教師針對應用語言形式“請示”用法的寫作教學時,要求學生對“請示”寫作中請示語言、請示主體內容、請示格式等主要內容教學時,教師讓學生通過網絡互動平臺,設計一篇請示寫作內容,學生運用網絡渠道進行學習內容尋找的過程中,將分別從教師給予提示的多個方面進行自主研究,教師也結合網絡中比較規范的示例,對學生的課堂探究信息進行分析,這是現代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數字媒體,構建師生公共探索的文化學習探索的渠道。而技工院校的學生在抽象理論學習上又具有一定的優勢,這樣長久性的循環互動訓練,將促進學生信息整合分析能力的迅速提升。
結語
綜上所述,“微課”在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是新型技工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對社會人才資源的探索具有指導作用。在此基礎上,輔助現代職業技術院校在創新中自我完善,應充分利用“微課”教學法,實現教學思維上的“微”變化、教學形式上的“微”調整、教學互動上的“微”延伸、以及教學探索上的“微”循環,推進國內技工院校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微課”在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解析,將是國內教育分支優化的代表。
參考文獻
[1]吳銀霞.微課在職業院校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探究[J].中華少年,2017(34):51.
[2]廖秋苑.“微課”在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39):88-89.
[3]鄒小花.微課在技工院校德育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職業,2017(07):103-104.
作者簡介
翟劍鋒(1982.07--);男;籍貫:遼寧海城;學歷:本科;畢業于齊齊哈爾大學;現有職稱:助理講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語文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