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暢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毫無疑問為中國朋友圈的發展積淀了深厚底蘊,提供了精神滋養。因此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命題意涵這一問題,能夠讓我們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邏輯框架和精神內涵,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什么能勇立時代潮頭、爭作思想先鋒,理解中國朋友圈何以大之文化底蘊。
關鍵詞: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 朋友圈 傳統文化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想之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它在優秀的傳統文化母體中孕育成長和發揚光大,既傳承了傳統文化的建設理念、價值追求和精神訴求等,又提升了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闡釋傳統文化的價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中,是規定文化質和方向的深層次要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仁”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我們倡導的“友善”、“愛國”包含著博愛,體現了愛無差別,社會和諧由此而生。進一步將“泛愛”推己及人,達到“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賤,詐不欺愚”的理想境界。這正和我們倡導的和平外交、互利共贏的理念實現了高度契合。以此為基礎構建的中國“朋友圈”也就越來越大。[2]
傳統文化中“善”的思想同樣是中華文化之精髓,更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在道家學說里,道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于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細微的地方。水,無色無味,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無所滯,它以百態存于自然界,于自然無所違也。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而不絕,微則無聲,巨則洶涌;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人生之道,莫過于此。所以,立德樹人要求善作魂。一帶一路是道,上善若水是玉。中國給世界引以道,施以玉,何患無友乎![3~6]
二、馬克思主義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論之源
馬克思對文化(意識)的研究是建立在經濟分析基礎上的,馬克思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組構社會經濟基礎的兩大要素,在生產關系中,文化(意識)的作用重要,能夠穩定和鞏固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這一影響深遠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模式把經濟視為社會基礎,而文化(意識)等形式則被視為上層建筑,它們產生于一定的經濟基礎,并為后者的再生產提供服務。
馬克思主義不僅認為經濟、政治因素對文化起決定和制約作用,同時還分析了文化的特點和相對獨立的發展規律,及其對經濟、政治發展的能動的反作用。恩格斯曾指出:“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影響并對經濟基礎發生影響。并不是只有經濟狀況才是原因,才是積極的,而其余一切都不過是消極的結果。這是在歸根到底不斷為自己開辟道路的經濟必然性的基礎上的相互作用。”這也充分說明了文化與經濟等因素之間是相互促進、彼此推動的。
馬克思主義對文化的論述影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定性規質、發展道路。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理論,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注入了鮮活生命力與先進內涵,這也為我們重視文化提供了理論支撐。因此,以文會友,聚同化異,中國朋友圈得以全方位發展。
三、外來優秀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借鑒之石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世界呈現了政治多極化、信息多樣化等時代潮流,每個民族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都對人類先進文化進行相互汲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也不例外,歷經了對外來優秀文化有效借鑒之后的文化資源整合。例如,西方關于“法治、民主、生態文化”等理念,在我們的執政治國方略和核心價值觀中都有體現。正如習近平同志在中央黨校80年校慶時的講話中提到:“我們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要睜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中獲得啟發,為我所用。”在借鑒外來優秀文化的同時,我們因為了解而進一步理解,對個人朋友而言,理解是信任的基礎,對國家的朋友也同樣適用。正如習近平2017年3月27日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所提到:“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以及多種宗教。如果只有一種生活方式,只有一種語言,只有一種音樂,只有一種服飾,那是不可想象的。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因此,在當前積極吸收接納外來優秀文化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需要,是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需要,是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需要。[7]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既海納百川、博采眾長,又堅持初心、創新發展,這種不斷實現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先進特質,一方面有利于建立我們對自身文化的自信,習近平闡釋:“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從而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使命擔當;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強世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增強其凝聚力與吸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中國“朋友圈”越來越大給予了豐厚的底蘊。[8]
參考文獻
[1]《中共十九大開幕,習近平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作報告》(直播全文),中國網,2017-10-18.
[2]王澤應.論承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倫理學研究,2015(1):6-10.
[3]王永貴 吳錦春.從馬克思主義視角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2):11-15.
[4]馬永慶 馬兆明.傳統文化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何以可能[J].山東社會科學,2016(10):154-159.
[5]尹德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觀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歷史傳承與創新[J].探索,2013(2):113-116.
[6]曾鐵.優秀的外來文化是文化繁榮與科學發展之“磚石”[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1):109-115.
[7]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3-08-21.
[8]安作璋.論語辭典[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