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青
里奪自然村位于云南省廣南縣者兔鄉者媽村委會,是一個壯族世代聚居的自然村落。據當地老人介紹,這個自然村形成于晚清,距今已有百年歷史。里奪村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所以村落現在可以保存完好。里奪村的桿欄式建筑群是中國建筑藝術寶庫中的瑰寶,里奪自然村不僅對人們研究句町文化具有極大的歷史價值,而且對于人們研究民居建筑具有技術與藝術的價值。
一、空間形態分析
(一)空間形態特征
里奪村建在半山腰,村前有水,村后有山,從風水學來講,整個村子是風水寶地,從村前眺望,整個村子形成一幅美麗畫卷。里奪村屬于中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整個村落以桿欄式民居為主,下面圈養牲畜,上面住人,房屋內部空間劃分簡單。隨著樓梯上去是客廳,招待客人,中間會安置一個火塘,大家圍著火塘而坐,火塘還兼備了做飯的功能,有的甚至豬食也是在這里煮,所以客廳這個地方是整個建筑的中心,客廳兩邊是臥室,衛生間一般設置在戶外搭個小棚,整個建筑空間簡單。壯族是廣南縣的本土民族,縣里有將近一半的自然村都是以壯語冠名,可見壯語在廣南縣的普遍性。里奪村是壯族世代聚居的自然村,他們至今也還保留著傳統的壯族語言,平時都用壯語交流。
(二)影響空間形態發展的因素
現在里奪村有很多新材料建成的民居,民居遠看與古老的桿欄式建筑無異,但是內部結構已經發生了改變。建筑外面涂上一層與木質一樣的色漆,建筑形式不發生變化,使用空間卻已經改變,這都是里奪村空間形態發展的一個轉變。影響空間形態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如外來文化的影響、經濟結構的轉變、教育的發展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現在是信息化社會,村里很多年輕人外出打工,給這個村子帶來了外面的消息,旅游與調研人群的到來,給村落帶來了經濟的發展。經濟結構的改變也是影響空間形態的重要因素,以前村民以種植與養牲畜為主,現在年輕人喜歡外出打工、做生意等,這也使以前的建筑形態不再被需要。教育事業大力發展,人們思想觀念轉變,提升生活質量與生活水平被人們考慮到房屋空間中,所以里奪村的空間形態在隨之發生改變。
二、價值研究
(一)歷史背景與價值
里奪自然村的村落歷史已經有百年,村里的桿欄式建筑形式也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的句町古國,村里居住的都是壯族人民,這對于人們研究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研究句町文化和壯族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里奪村位于半山腰,地勢不平,但是村里的桿欄式建筑能夠穩穩地站立住,這樣特殊的地形對于建筑群的形成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可見當地人建造房屋技術的高超。村落一棟棟房屋與山水仿佛融在一起,形成一幅優美的自然畫卷。村子背靠群山,前方又圍繞著一條小河,環境清新優美,是現代人所羨慕的人間仙境。
古驛道是我國古代的主要通道,承擔著貨物運輸和文化交流的主要作用,眾所周知的古驛道有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而在里奪村也有古驛道留下的痕跡。里奪村村口立有一高山流水文字的石碑,村里人說這里曾經是古驛道的必經之地,石碑上現在還有碑刻,雖然現在還不知碑刻上的內容代表什么,但是上面的碑刻肯定記錄著歷史,記錄著以前人們的生活,這個古驛道對于人們研究村落的歷史和古驛道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二)文化價值
里奪自然村屬于一個壯族聚居的村落,村里的原住居民都是壯族,所以整個村落具有濃厚的壯族文化,對于人們研究本地區壯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現在村里還保留著壯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每到重大節日,人們會穿上隆重的民族服裝。現在銅鼓舞和壯劇沙戲已經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除此之外,還有壯族自己的情人節三月三花街節、紙馬舞、皇姑節、斗牛節等盛大民族節日被保留下來。這些節日是壯族人的精神寄托,也是祈求美好生活的一種愿景。
筆者在里奪村見到的大多都是老人和小孩,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了。在村里走著發現,他們現在還在說著自己獨特的壯族語言,外來人是根本聽不懂的,現在還在說少數民族語言的人已經不多。人們更應該把這種語言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這也很好地體現了整個村落的文化價值。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在云南文山,壯族人口很多,不同地區的壯族人民都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民族語言延續至今,這對于人們研究民族的語言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技藝與藝術
早在2016年6月,《手工云南》已經到里奪村拍攝了里奪傳統的扎染技藝,該技藝所用的染料都是當地山上的植物所做,沒有化學成分,所染出來的布也是健康環保的。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們所看到的帶色布料都添加了化學成分,往往沒有植物染料健康。當地村民的扎染手工藝都是純手工制作,從上山采植物到制作染料,再到染布,整個過程是人們智慧的結晶。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和環保,能夠穿上植物染料所染制的衣服是人們所向往的。筆者在村民家中看到了扎染的染料,看到了染出的布,如何把這樣的技藝傳承下去是現在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筆者在村子里了解到,人們所穿的民族服裝都是親自縫制,筆者在村里還看到了老式織布機,上面還有半成品,從顏色和樣子可以看出這是在織包扎在頭上的帕子。扎染、刺繡、織錦這些傳統手工藝都保留至今,并且仍在當地沿用。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機器產品已經在市場占據主導地位,人們開始逐漸失去一些傳統手工藝和傳統文化。
三、結語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能看到這樣的民族風情實屬不易。壯族服飾上面的刺繡別有一番風味,筆者去了幾家村民的家里,看到了不同的刺繡紋樣,人們用的刺繡材料也不一樣,經過詢問得知,雖然刺繡是一輩輩傳承下來的,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設計的紋樣也有所改變,不變的是刺繡的精神和紋樣的寓意。這些傳統手工藝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是值得人們耗費人力物力去保護與學習的,人們不應該等到失去才覺得惋惜,保護傳統手工技藝已經刻不容緩。
(云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