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菲
佛教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很長一段時間里,其傳播途徑單一,一開始只是口授傳播,但口授傳播的速度非常緩慢。直到印刷術出現后,慢慢才有了文字、有了紙制品的印刷傳播,其大大加快了文化傳播速度,在當今社會生活文化里依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佛教本身的教義以外,善于運用文字、聲音和圖像等手段傳播,同時讓佛教區別于其他宗教,這種圖像化的傳播手段是佛教得以迅速流傳的重要原因之一。現在,人們可以把這種圖像化的傳播手段看作成一種“形象設計”。
一、隋唐時期佛教主要派別的“形象設計”
佛教在西漢末年傳入我國,東晉始盛,隋唐時期,佛教發展到最旺盛的時期。由于佛教特別重視視覺上的教化手段和宗教形象的藝術傳播,教徒認為繪畫佛像和鑄造雕塑佛像可以得福積德、消除業障。所以,不論在美術圖像還是在雕塑樣式上,佛教藝術都顯得十分突出又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佛教在中國發展壯大后,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出現了很多宗派,其教義不完全相同,非常具有特色,主要有天臺宗、法相宗、華嚴宗、凈土宗,還有提倡“頓悟”的禪宗。為了宣傳教義,爭取更多的信徒,各宗派請匠師和畫師來給自己的宗派定制特別的“形象設計”。匠師和畫師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結合當地的民俗和文化特色設計出符合當地人審美標準的崇拜形象,使得各宗派的佛教造像和視覺符號有不同的特色,充滿了感染力和藝術魅力。
佛教的“形象設計”就是用視覺可視化的手段,向社會大眾宣傳、表達佛教教義中抽象的、普通大眾難以接受理解的虛空教法,從而起到教化大眾和勸服大眾的作用。清晰明確傳播主體的信息后,佛教可以更準確地選擇傳播方式和傳播媒介,確保想要傳播的觀點可以完整地傳輸給想要傳播的對象,即使毫無文化藝術功底的底層人民也能一目了然地理解、領會圖像中的信息。例如,《西方凈土變》這一題材出自敦煌壁畫,是現存的敦煌佛教壁畫中最為精彩的,也是數量最大的,它采用十分具象的圖畫樣式,直接描述出想要傳遞的教義。其中的圖形畫像不是普通地描繪某一個佛像、單獨的場景或某一個故事,而是深入地表達人類對自我的理解、對自然的探索以及對世界的認識,向信徒具體地表現出通往未來世界的方法。這種包含各種信息圖像的深層意義,實際上就是宣傳宗教信仰信息。
二、現代VI設計的特征
就視覺傳達設計中的VI設計而言,其本身就是一個視覺識別系統。從專業術語上來直接解釋的話,VI的全稱就是Visual Identity,就是企業VI視覺系統設計,一般叫做視覺識別系統,它是屬于企業CIS中的一個部分,是將CI的非可視內容轉變成為靜態的視覺識別符號。從定義上看,VI系統是設計者依據企業核心理念將企業理念、企業文化、服務內容、企業規范等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符號,塑造出獨特的企業形象。從設計的切入點來看,VI系統的設計過程就是一個“以意生象,以象生意”的過程,就是將客戶提供的一些抽象的信息概念和文字化或者口頭化的普通內容用生動直接地視覺形象呈現出來,之后通過各種視覺媒體將自身信息傳達給觀眾。大型跨國企業最先注意到建立企業識別系統的重要性,現如今,不論公司大小,所處何種行業,人們都有了建立屬于自身的識別系統的需要。
三、隋唐時期佛教主要派別的“形象設計”及其與當今VI設計的聯系
通過分析原始社會的民族圖騰,人們就可以看出視覺識別系統的重要性,各個氏族部落利用自己的圖騰來闡述自己部落的起源,用圖騰作為民族的標志或象征,或者把圖騰視為部落的庇護神。后來又從圖騰衍生出了圖騰的專屬顏色、圖騰的祭祀儀式、朝拜圖騰的圣地等一系列和圖騰有關的行為活動,這個現象不單出現在中國,世界范圍內廣泛存在,有的地區沿用至今。這種圖騰就如同各個不同氏族群體的視覺識別形象,在氏族中起到識別的作用。最典型的就是象征中華民族的“龍”這一視覺符號,曾經被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作為視覺識別形象,并衍生出一系列代表等級劃分的視覺識別形象符號,其在人們心中留下的凝聚力延續了千年,也許這就是最早出現在我國的VI現象。而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也促進了這種VI現象的發展。
當今的VI設計和佛教的宗教美術形象有許多可以聯系的地方,通過圖形標識、標準字體、標準色、輔助圖形、包裝設計、宣傳海報等視覺傳達手段,向社會人群傳遞符合自身利益的生活方式和引導大眾的價值導向,這是VI設計一個重要的內涵。比如,奢侈品品牌的觀念傳播,它通過企業形象的包裝,給奢侈品品牌帶來商品以外的特殊價值,把奢侈品變為一種與眾不同的生活態度,它傳播的就是一種有強大號召力的觀念,反而削弱了產品本身的實際意義,這就讓購買者產生了如同宗教信仰一般的信服,產生想擁有和追隨的欲望,從而引起消費。不難看出,VI設計的理念傳達,其作用之一就是讓大眾對品牌產生像宗教一樣的迷戀和崇拜。
四、結語
“博古”方能“通今”,中國現代VI設計起步較晚,但是如今越來越受到企業、組織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組織需要VI設計來彰顯自己的企業文化和規范企業管理。這就需要設計師不斷學習和進步,設計出高質量的VI設計作品。除了要有大容量的作品儲備,設計師還要深挖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土壤,其中就包含佛教給人們帶來的豐富圖形藝術資源。在今后的學習和設計創作中,人們應努力探索佛教的“形象設計”,吸取精華和規律,將其應用到今后的設計學習生活中。
(云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