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桂燕
傳統文化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繼承一直是個難題,方法很多,但收效甚微。本文通過實例分析,提出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儀式”實踐中使情感內化的作用來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沒有因遭受侵略而斷絕的文明,很多古老的文化保留下來,包括現在申遺的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眾所周知,中華文明雖未斷絕,卻在近代史上經歷了兩次重創,再加上西方文明的沖擊,中華文明雖然存在,但與西方種種文明儀式相比,往往不能較好地適應現代社會。因此,繼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證中華民族的文脈和靈魂,也就成為當下非常重要的課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的不僅僅是保護,還要繼承,相對于保護,繼承要難得多。現在,人們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重點放在發現和保護上,對于繼承卻難以拿出有效的方法。畢竟在現代化程度如此高、地球變成村落的今天,讓人們每天穿漢服工作學習是不現實的,繼承也不是僅對形式的繼承,而是對中華文明靈魂的精神的繼承。反過來說,精神的繼承也離不開形式,這個形式就是“儀式”的繼承。這個“儀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里的遺失是最多的,要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儀式的保護和繼承也是最重要的一環。
考察周圍的村落(城市問題更嚴重),人們常常調侃“端午節只剩吃粽子,中秋節只剩下吃月餅”,這不僅僅是調侃,而是事實。以端午節為例,古時端午節是非常隆重的節日,主要儀式包括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北方還有為孩子串簾簾、戴五彩繩等。這些活動大部分已經消失或不在民間盛行,現在的端午節儀式北方只有吃粽子、插艾草這兩種。南方在吃粽子之外多了賽龍舟等,可是有的地方連這兩樣也沒有了。此外,上元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甚至春節等傳統節日因為祭祀儀式的消失,也失去了原有的意味,成了一個個吃的節日或只保留核心儀式的節日。更甚者,比如寒食節這樣的節日已經完全在民間消失,寒食節是紀念被火燒死的介子推的,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贊許,規定為清明節前一二日,其祭祀儀式有禁煙火、吃冷食、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是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還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但現在人們已經把這個節日遺忘,不但民間不再過寒食,國家也沒有把寒食節寫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寒食節”只保留在百度詞條里。這個民間第一大祭日的消亡,可謂意味深長,即使只剩形式來象征中華傳統還在,其實也已經名不副實。
為了挽救日益衰落的民族傳統,在全國上下發展旅游的大前提下,各地方開始挖掘民俗儀式,以期增加節日氣氛,吸引游客,成為增益創收的手段。但這官方組織的行為居多,對地方民俗深入民間、恢復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不大。筆者認為,要讓傳統文化深入民心,重新塑造民族特色,重拾儀式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傳統信仰的保護可操作性不強,其依附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里的“儀式”保護,人們只能通過相關儀式的保護來保護傳統信仰。從遠古信仰來看,儀式的作用有三種:溝通人與神之間的儀式;溝通人與自然之間的儀式,確立人與人關系的儀式。正是通過這些儀式,人與神、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有了信仰關系,這種信仰在人們心中的建立,就是通過儀式這種外化的形式不斷重復,使人們對信仰的認知得到內化,最終成為全民信仰。很多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愛說中國沒有宗教,信孔教。孔教的核心就是孔子說的“克己復禮”。“禮”的本質是秩序,這秩序同樣是通過儀式深入人心的。比如,孔子教人君子之德,八佾篇載:“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君子之爭”其君子的地方就在于“揖讓而升,下而飲”,是通過儀式表現的。在電影《孔子》里,孔子見魯侯,行禮繁復,孔子自己的解釋是“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雖然孔子強調過真情比禮儀周到更重要,但事實是通過“禮”中的儀式確立了統治秩序。在傳統儒學的基礎上,宋代形成了程朱理學,儒家理學在朱熹手里戰勝了道教和佛教的影響,成為百姓日常信守的理念,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對儀式非常重視,他不是單單把理念寫在書里,更是將其儀式化,使得儒學原則世俗化、生活化,使儒學真正滲入整個社會。朱熹在著作《朱子家禮》里將深奧繁復的古禮簡化,使其不失核心內容,簡單易操作,因而深入人心。比如,從周禮到孔子、孟子、荀子的孝道思想,朱熹就利用祠堂、喪服、土葬、忌日、入殮這些儀式來體現孝道,使理念的、抽象的孝轉化為世俗的“孝”,使之平民化,影響更為深廣。雖然理學思想深入民間給中國民間社會帶來了種種糟粕,但是其將儒家理論儀式化后影響巨大。不得不說,這給人們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難
題提供了有益啟發。
今天,同樣可以通過儀式建立現代人與傳統文化之間的情感關系,從而實現對傳統文化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弘揚。尤其是現在學校給學生(著漢服)舉辦成人禮,是讓傳統文化深入年輕人心中的好方法。在這樣一個地球大同的時代,通過繼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來保持中華民族的文化靈魂,是非常必要的,人們可以探索多條途徑,儀式的保護和其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功能不可忽視。政府、學校和民間要共同努力,找回遺失的優秀國學信仰,重塑中華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
(河北宣化科技職業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張家口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張家口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民俗儀式保護研究”(項目編號:201707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