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柳伶 蔡利晨
視覺傳達是將信息通過視覺傳達給觀眾的表達方式,視覺傳達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可以采用文字、圖形、圖案等多種傳達方式。本文就視覺傳達設計的多元化和個性化進行簡單分析與探討。
一、視覺傳達設計的多元化特征
(一)全球一體化對視覺傳達設計多元化的影響
每一個國家都有屬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在長期的積累和發展中具有了自身深厚的文化土壤。自從近代大航海時代開啟以來,國際間的交流和文化傳播越來越多。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需要加強交流,促進融合。人們不僅要輸出自己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也要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而在連通世界與民族、國際與本土的過程中,視覺傳達的方式尤為重要。因為視覺是人類的第一感覺,也是對人的思維和意識沖擊最大的感官。把握好視覺傳達的效果,將會對文化交流和促進融合起到重要的作用。
很明顯,這里所說的視覺設計是服務于全球一體化的。近年來,隨著國際間的交流與融合越來越多,人們所吸收和展現出的文化生活和藝術生活越來越豐富。尤其是在我國加入WTO以后,我國與世界各國的經貿和商業往來越來越密切。在視覺的相互沖擊下,中國與其他國家互通有無、互相學習,打破了國界的界限,打開了寬廣的視野。因此,人們對于附著于文化產品和藝術設計的視覺文化的要求越來越高,視覺設計的思潮和理念的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中國傳統文化開始與世界接軌,而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于全球一體化過程中人們在視覺設計上的沖擊。
(二)市場經濟時代下必然的發展趨勢
實際上,從更深層次來講,在當今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增強實體產品和虛擬產品的視覺藝術效果和沖擊效果是提升產品文化內涵和市場價值的必然要求。
在市場經濟時代,人們需要虛擬經濟與傳統的實體經濟保持同步發展。要輸出自己的文化產業,人們就要從視覺設計上做足文章。例如,人們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服飾和手工藝術弘揚到全世界范圍內,就要制作一系列的宣傳品和相關產品,首先要通過視覺的沖擊抓住外國人的眼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這樣才能順利打開市場,拓寬后期宣傳的空間。可以說,視覺藝術設計的重要目的,就是服務于市場經濟,服務于日益聯通在一起的全球化經濟體制。
二、視覺傳達設計的個性化特征
(一)從視覺設計上打造屬于自己的個性化名片
為了促進國際間和民間的文化藝術交流,人們應該打造多元化的視覺傳達設計效果。同時,要讓消費者對自己的產品和特色保持深刻的印象,設計者還要從視覺設計上打造屬于自己的個性化名片,即打造視覺傳達設計的個性化特征。例如,我國在海外很多地方創辦的孔子學院,就是輸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最佳個性化名片。
中華文化是博大精深、獨一無二的,但是要讓其他民族接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同民族的人,從小成長在不同的社會環境和不同的文化氛圍,用不同的思維來思考問題,如果其沒有強烈的個性化特征,那么就無法讓別人記住??鬃訉W院就是用自己獨特的辦學方式,用漢化的文化傳播方式,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了解漢文化,激發世界人民探索中國的興趣。孔子學院可以看作是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張國家名片。對于承擔經濟重任的各種類型、各種規模的企業而言,藝術包裝和對外宣傳上的個性化視覺效果也尤為重要。要打開市場,就要先打開人們的眼界,讓人們看到產品會感到耳目一新,這是第一步,也是最為重要的開端。這也是為什么廣告學會在21世紀得到飛速的發展。
(二)在視覺傳達中最大限度地展現個性
對于視覺傳達藝術而言,要最大限度地展示個性,展現自我,將最好的一面發揮到極致。
正所謂看一個人,首先要看他的眼里有沒有神,有沒有與生俱來的自信。打造視覺設計上的個性化名片,必須要有實際的內容,要有深奧的內涵,并在視覺傳達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才能起到預想的效果。海爾集團之所以能夠走向世界,就是因為張瑞敏能夠站在時代的前沿,在創造出海爾名片的前提下,將這張個性化名片迅速推向世界。當出現在世界人民面前時,海爾的logo給人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這就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因此,個性化的視覺設計,最重要的環節在于傳播的那一環。當外界開始對展現出來的外形抱有興致,并且將其作為輿論的焦點和中心,那么這張視覺個性化名片就算是打出去了。
三、未來的視覺藝術發展之路
可以預見,在未來的相當長一段時間,經濟全球化和文化融合依然是世界的主旋律。人們要堅持走自身特色的道路,不遺余力地設計視覺個性化名片,給外界良好的第一印象,進行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視覺傳達。
多元化和個性化是視覺傳達設計不可分割的兩個重要特性。在保持個性的同時,設計者要注意對外來的文化和信息去粗取精,要注意博采眾長,達到視覺藝術多元化的要求。只有在文化和藝術的不斷交流和融合中,人們才能和世界人民一起進步,共同發展。而企業更是如此,只有加強交流,不斷創新,始終站在時代的前沿,準確地預判未來的走勢,方能立于市場競爭的不敗之地。在我國加入WTO 17周年之際,人們是時候打造一張真正屬于自己的視覺名片,來完成這一次真誠的致敬。
(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