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球化的展開,中國與世界其他各國在文化領域的交流也日益頻繁。本文將著重分析中西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以及造成文化差異的各方面原因,旨在幫助譯者了解文化差異及避免因文化差異造成的翻譯困難。從而使譯者能真實地再現原文,通過翻譯傳達原文內涵。
關鍵詞:中西文化;文化差異;翻譯
文化問題是繼語言問題之后翻譯研究中的又一重要方面。翻譯研究史表明,普通翻譯理論研究主要就是圍繞語言或/和文化來開展的。[1] 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包括不同的世界觀、價值取向、文化傳統以及交際過程中具體的交際場合和交際關系等。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曾在其著作《語言、文化與翻譯》中說過:“語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對文字和成語的影響是如此的普遍,如果不熟悉語言文化背景,沒有人能夠很好地理解其中含義。” [2] 文化意義不是固化的,其一直都是翻譯的組成部分。有著不同文化背景和經歷的人對意義的解讀、體驗及重構也不完全相同。
一、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范圍很廣,大的方面包括諸如社會階層,家庭結構(家庭大小、家庭關系、結婚離婚等),職業(種類、特點、上下級關系等),社交活動等,小的方面如約會、打電話、吃飯習慣、禁忌、打招呼、握手等等。[3]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傳遞著一個民族的傳統、思想、習俗、情感等內容。
(一)形象思維的差異
1.動物形象
人們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同一動物詞語會產生不同的聯想,從而賦予動物詞語豐富的文化內涵。龍在中國文化之中象征著神靈,是瑞獸,甚至引申為皇權的象征。在西方文化之中龍則象征著撒旦,惡魔,是會噴火的邪物。由于審美價值取向和社會心理的差異,同一動物詞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褒貶義截然不同。在中國文化之中,狗是一種下賤的動物,常用來比喻卑鄙丑惡的人。而在英語之中,狗則是討人喜愛的物種,關于狗的習語有: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Each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時);old dog(年事已高的人,經驗豐富的人)等。
2.人物形象
中國人經常自謙去抬高別人,自稱“鄙人”、“在下”、“不才”等等。英語中則大多使用“I,me”,不會譯為self”。那么我們就不能根據漢語習慣來進行英譯,不然就會出現翻譯錯誤。比如push-over一詞,若是專指人之時,便有“沒原則的濫好人”之義。若是用white man專指某人的品行,意思是“忠實可靠的人”。又如Spanish athlete,意為“吹牛的人”。Bluestocking不是指穿普通藍色長襪的人,而是指“賣弄知識的女性”。
3.植物形象
我國經常用植物比喻人,賦予植物別樣的含義。如紫荊象征兄弟和睦、紅豆表相思、楊柳意指依依不舍、菊花、竹、蘭花象征著高潔與正直。但在西方文化之中,經常出現一種名叫月桂樹的植物,其木質堅硬、強韌。古希臘時代,皇帝和奧林匹克優勝者所戴的頭冠,都是用月桂樹編成的,是一種榮譽的象征。因此月桂樹的花語是驕傲,也就產生了許多與月桂樹有關的短語:to win one's laurels表示“獲得榮譽、贏得聲望”;to rest on one's laurels表示“吃老本;坐享清福;躺在功勞簿上”。值得一提的是,在現代人們把那些聲名顯赫、享譽世界的詩人稱為poet laureate,即“桂冠詩人”。
(二)價值觀思維差異
根據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西方信奉個人主義,重視個人主義價值觀。例如:Even reckoning makes long friends 意為“親兄弟,明算賬”。中國則是集體主義,個人必須對族群忠誠。中國有一句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完美再現了中國人憂國憂民的偉大的胸襟膽魄。
(三)認知方式與邏輯思維的差異
從交際的觀點看,在一種文化中有效的交際方式,在另一種文化中不一定就同樣有效;在翻譯中,即使原文中的每一個詞在譯文中都能用“對等詞”譯出來,也不一定能保證譯文對譯文讀者所起的作用能與原文對原文讀者所起的作用一樣或相似,因為譯文讀者往往用自己的文化觀念來理解譯文的內容。[4]因為思維的不同,在英漢兩種語言之下的語言表達方式有很大差異。如rest room在英語之中是指“廁所”,絕非我們認為的“休息室”。又如red tape意指“官僚習氣”,絕非我們認為的“紅色帶子”。再有China policy意為“對華政策”,而非“中國政策”。
二、結語
文化與翻譯密不可分,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重視文化差異現象,熟知文化差異在語言中的不同表現方式,尤其是一些在中西文化之中有著不同含義的意象。譯者需在正確理解源語文本的基礎上進行翻譯,將原文準確無誤傳達給讀者,進而實現原文的再現。
參考文獻
[1] 楊仕章.文化翻譯學界說[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6,卷缺失(1):79-84,97.
[2] 尤金.奈達.《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1993.
[3] 胡文仲.文化差異與外語教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2,卷缺失(4):45-51.
[4] 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8,卷缺失(2):13-20.
作者簡介
劉詩雯(1995.4~),女,陜西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7級翻譯碩士,研究方向:筆譯。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