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沁
摘 要:時政新聞作為傳播國家政策黨的方針主要窗口之一,如何使受眾者更快捷的了解到政策內容和吸收融合,關鍵在如何突破性的進行創新,尤其是在互聯網化、智能化時代、枯燥干內容題材尤其顯得形式單一,主旨有余而不豐。
關鍵詞:民生新聞;時政新聞;互聯網思維
萬事皆有其存在的意義與目的,然新聞也不其然,目的在于傳播者把主旨內容有效傳達到受眾者,其內容形式與傳播方式是主要因素且直接影響受眾者接收率與轉化率的關鍵。尤其是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交替存在的環境下,電視時政新聞如何更佳有效的吸引受眾者關注成為了現在普遍的課題內容。
1.正確看待兩者之間的區別
1.1從報道主體上講
時政新聞主要以官方話語為主,內容乏味枯燥,形式千篇一律,官話套話居多。民生新聞主要以平民的角度去觀察,內容有內涵且豐富,富有感染力。
1.2從報道內容上講
時政新聞報道的核心主要以國家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執行情況,以及地方黨委、政府、人大的重大決策、舉措的制定、出臺和實施情況,是以領導層和公職人員為主。民生新聞則是從平民角度出發,關乎普通居民的生活、生存、生計甚至生命等,常與市民的日常生活、社會經濟息息相關的內容。焦點在于民意、民生與民情。
1.3從報道形式上講
時政新聞語言簡練、內容嚴禁、整體嚴肅、簡單明了。民生新聞則更佳親民,平民化、可親化,內容可塑性強具有吸引力,給受眾者一種拉家常的感覺。
1.4從報道目的上講
時政新聞是為了讓普通居民能夠了解到政府的政策,使居民有知情權,做到信息公開透明。民生新聞則是對社會不公正、不公平等丑陋現象的批判和揭露,是為普通居民服務與提供咨詢的,主要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改善居民的生活現狀為主,是既注重實用價值、情感價值和娛樂價值的新聞。
2.時政新聞和民生新聞兩者之間的聯系
2.1兩者之間的關系
隨著網絡的高速發展,傳播途徑的變化,時政新聞和民生新聞在報道上的關系也很微妙。在當下播出時政新聞關于國家與地方相關方針政策法規時,也在利用民生新聞進行播報,同時,民生新聞在社會題材提煉的公共話題,也據實反映了國家政策的落實情況。兩者之間交互穿插,相輔相成。從播出內容也能觀察到,時政新聞已經出現民生新聞的內容,民生新聞也能看到時政新聞的內容,不難看出兩者已經發展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密切關系。
2.2兩者之間的變化
民生新聞報道的內容更具深度與廣度,切合點不以受眾觀眾所支配,除了對事實內容是什么,還多了為什么、怎么辦,肩負著報道公共事務正確引導公眾的責任,為公共事務出謀劃策。報道題材不僅僅從街道社區,還要從各部門以及單位就醫療、住房、收入、教育、就業、社會治安等諸多方面中提煉,關于這方面的題材就更多跑政府部門才能得到,實際上也是民生部門對時政新聞的深度與寬度報道。
時政新聞報道的內容更具有權威性,在大的框架內添枝加葉,增加漫畫、圖解、動畫等方式,新聞更具可視性與可讀性,加之智能手機的普及,信息傳播的方式、微信、微博等更多的用戶開始參與到時政新聞內容的傳播中,使得相關政策得到很好的解讀。
3.互聯網全民化促使民生新聞成為時政新聞試推擠
雖然時政新聞不能照搬民生新聞的一些手法,用筆調去描述事件內容,但相同之處都是走心到受眾者心里。尤其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智能手機進入普通大眾視野,受眾者接觸新聞的窗口發生者極大變化,以前傳播渠道多以傳統報紙、電視、廣播等媒介,如今多以網絡論壇、社交平臺、直播平臺、以及無線增加的新型應用模型,然一部手機便知天下先,可知天下事。在行為方式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民生新聞的作法更是活靈活現,多種形式,不同手法,多采用具有感染力的手筆去刻畫普通小居民的生活姿態,失望與希翼,悲傷與歡樂,拼搏與無助,無不是在上演令人深思的一幕幕真人秀。在屏外的所有觀眾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場秀的主角,加之多采用普通居民生活中家長里短,小日子、小生活、小群體、樸實而真實且更容易走心到受眾者。試想一下如果時政新聞都以生動的筆調曲折的故事內容去描述一件事件,恐怕晚間30分鐘新聞聯播要改成1小時新聞聯播。雖然表現手法上不能照搬,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時政新聞的突破性。
4.內容創新+互聯網思維信息化運作
堅持內容創新,以內容為核心提升競爭力。在報道的過程中可以聯系前因后果,以一條故事主線穿插報道,例如“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報道,在規定允許的情況下,從總書記17年多以在閩執政的思想理論淵源,取得了自選動作的獨特效果。福建新聞界“學習大軍”依然如此,將嚴肅的時政內容傳播成網紅,并榮獲2015年度《今日頭條》最具傳播力政務頭條號。
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也涌現出了許多網絡用語,例如極致、用戶體驗、粉絲等等,都是互聯網巨頭慣用的互聯網思維模式,迅速找到一個切入點,然后以點代面,火速鋪開。百度首頁始終保持至簡清爽的風格,微信依據強有力的社交功能迅速占領高位,小米也依據持續不斷迭代的MIUI系統嶄露頭角,《今日頭條》依靠智能的算法占有一席之地,360衛士憑著免費迅速遍地開花,本質上都是把握住互聯網精髓。習總書記就新聞輿論九個創新,強調排在首位的是理念創新。然互聯網背景下的理論創新關鍵就在于如何利用現在有的資源,充分利用大數據把握經緯度,從中提煉出用戶,從而體現出價值。例如,打造和設計平臺產品應該注重授予對象,用戶維度,極致維度,簡約維度,以及在大數據下的社會化思維,傳播和生產的內容應該貼近UGC思維和分享思維,從靠互聯網思維打造新媒體。
結束語
總之,不管是如何借鑒民生新聞,時政新聞的基本原則底線還是要守住的,共同注視當地的大情小事,不管是淺層次還是深層次,都要從更寬的領域去關注民生,以督促黨委政府重視老百姓所關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朱永寧.城市臺時政新聞節目的受眾意識[C].//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城市臺(電視新聞)委員會2010年(第十八屆)新聞理論研討會論文集.2010:207-212.
[2]譚桂玲,王學君.借鑒民生新聞創新電視時政新聞報道[J].新聞傳播,2010,(4):133.
[3]張延宏.地方電視臺時政新聞欄目采編播形式的改革創新[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6,(22):86.
[4]李楹楹.央視“走基層”對中國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探索與創新[D].河南大學,2012.
[5]邱源子.報紙媒體講好兩會“故事”的四性創新--以北京三家中央級主流報紙為例[J].新聞知識,2015,(5):98-99.
(作者單位:合肥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