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曉靜
摘 要:藝術是一個關乎“美”的宏觀概念,可以通過語言、聲音、文字、繪畫等方式表達出來,而藝術設計,就是將藝術的形式美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藝術設計是一門獨立,但又具有極強綜合性的學科,涉及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審美要求的不斷變化,藝術設計有了更為嚴苛的標準。如何培養出符合大眾審美的高素質藝術設計類人才,成為各大藝術高校關注的熱點。
關鍵詞: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教育模式改革
隨著文化的日漸繁盛,大眾的審美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色彩。而藝術設計兼具實用性、實踐性等特征,必須滿足大眾的審美要求。要想設計出一件好的藝術作品,必須熟知科學、生態、技術、市場等領域。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藝術設計產業發展迅速,擁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要想在時代發展過程中占有一隅之地,就必須改變原有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調整,使其更符合嚴苛的現代審美標準。
一、當前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弊端
1、專業門檻低
藝術設計產業的迅速發展,導致藝術設計類人才的需求量顯著提升。為滿足市場的需求,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藝術設計專業,但隨之而來卻帶來了一系列問題。首先很多高校并不具備開設藝術類專業的條件,師資力量薄弱,教學理念落后,自身辦學能力不合格。其次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招生人數大大超過了需求人數,招生門檻也隨之降低,一些缺乏藝術基礎的學生也被錄取。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藝術設計專業,導致學校失去自身的特色,高校專業趨同,而又缺少在眾多院校中脫穎而出的能力。長此以往,藝術設計類專業在大多數高校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學科。專業排名靠后,院校對學生的吸引力就不夠,導致計劃招生人數不足,繼而學校資源分配少,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質量低下,就業率低,排名更靠后,高校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陷入這么一個怪圈。這樣不僅不能促進藝術設計的進步,甚至還會導致學生畢業時因缺乏專業素養和專業技巧而難以就業的尷尬局面,這對于學校和學生雙方來說都是不利的。
2、培養理念出現偏差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就業。只有畢業時學生更符合社會的需求,才能順利找到心儀的工作,學校教育才算畫上了圓滿的句號。眾所周知,藝術設計隨著大眾審美的變化而變化,而一所高校的學習時間,短則三年,長則四年,在這期間,可能原先的理念已經不符合大眾需求,而高校由于缺乏對社會真正需求的探究,仍按原先理念進行教學,這就必然導致脫軌現象的發生。其次在藝術設計教學時,經常割裂了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采取獨立教學的方式。重理論、輕實踐,無法使學生真正理解自己所學知識。在此種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必然導致學生無法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無法進行一個整體的把握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除此之外,高校普遍存在創新能力低的問題。課堂上主要以教師講課為主,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制約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阻礙了學生成為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二、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模式改革初探
只有與市場相結合,迎合市場大眾的“口味”,才能培養出符合現代審美要求的高素質專業型人才。所以,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改革,必須抓住市場這一條主線不放,同時結合應用性人才培養措施,培養出就業、創業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
1、結合市場要求,打造特色專業
一位學藝術的友人在朋友圈中發了這么一段話:以前畫水粉畫總是不太喜歡往原色里加白粉,覺得容易灰灰的臟臟的,突然發現這種不知何時慢慢滲透于各個設計領域的“莫蘭迪色”似乎能灰的如此干凈、溫潤、高貴……正如這位友人所說,大眾的審美是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不斷變化的,所以不僅要給藝術設計學科一個精準的定位,還需要結合市場的需求隨之不斷創新與變化,必須緊跟時代的腳步,從潮流入手,打造特色教學方法,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計劃,培育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2、注重融合傳統藝術設計與外來藝術設計元素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幾千年智慧的結晶。對于傳統文化,我們一貫的態度是“揚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樣,傳統文化也可以應用到藝術設計領域。不久前,吳彥祖設計的木蘭坊入圍了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獎。木蘭坊,初聽這個名字,就會覺得意境深遠,頗有幾分“天蒼蒼,野茫茫”之意,其坐落于木蘭圍場,是清代皇帝舉行“木蘭秋彌”之所。木蘭坊選用了傳統的蒙古包的造型,千年如斯的蒙古包,象征文化的源遠流長,獨特的雙環造型,則寓意著吉祥如意。木蘭坊的成功,則說明了藝術設計不應該脫離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值得當代藝術設計借鑒之處。同時,在高校日常教育中,還應該鼓勵學生融入國際潮流,了解和掌握現代設計動態和趨勢,促進中西融合,并應用到實踐中,是中國設計走向世界,得到世界文化認可的前提。
3、注重實踐
藝術設計是典型的應用型學科,實踐是必不可少的。以往大多數高校通常的教學方法是“紙上談兵”,給予學生實踐的機會特別少。為了培養高素質的藝術設計人才,學校應該開展定期與不定期的國際合作實踐教學,聘請相關知名學者開展學術講座,并加強與企業之間項目合作關系,努力為學生提供一流的實踐平臺。同時應該致力于搭建校內特色研發基地,建設相關熱門產業研發平臺,例如動漫設計產業、建筑設計產業等,積極探索科學可行的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新模式和產學研結合的新模式。為更好地促進學生進行實踐活動,也可以通過布置一些課外作業的形式,并在課堂上進行評比,設置相對應的獎懲體系,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在校學生與社會主流文化相接軌,為其畢業后迅速融入社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結語
藝術設計專業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必須緊跟市場腳步,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出專業人才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高校必須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根本目的,取長補短,借鑒國內外經驗,打造特色教學模式,著重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市場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謝海濤.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與現代化,2010,94:1-8.
[2]高潔.新形勢下獨立學院動漫人才培養探索[J].美與時代(上),2016(10):123-124.
[3]黃楚婧.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6(04):45-46.
[4]魯可乙,祁貴國.獨立學院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和專業特色淺析[J].大學
(作者身份證號碼:3729241984100906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