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已成為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共識,“課程思政”的提出是改進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著重解決對思政課認識不足、課程思政理念不深和創新不夠等問題,通過強化思政課核心地位,拓展思政教育內涵,挖掘思政教育資源,構建協同育人機制等不斷強化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課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當前,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已成為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共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也從傳統的學科教育向“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轉型,為適應“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課程思政”的新要求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挑戰,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課程建設、協同機制創新等方面不斷創新和提高。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這要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扎實推進,而且要融入其他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個環節與各個方面之中,緊緊圍繞 “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教學目標,構建全課程育人的格局。具體來講,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過程中抓住核心環節,充分發揮課堂在高校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將教書育人的內涵落實在課堂教學內容之中。高校“課程思政”集中表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領,旨在引領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學習什么知識技術、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
二、“課程思政”視角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性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建設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新時代高校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是改進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途徑。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培育精神信仰、塑造完善人格、養成道德化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涵蓋并滲透在教育和實踐的各個層面,迫切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專業學習的各個環節,深入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過程中,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提高政治覺悟。
其次,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面臨的環境呈現出高度復雜性,教育主體、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出現新變化,單純依靠“孤島式”思政課很難適應思想政治工作現實發展需要和立德樹人的目標實現,迫切需要深入挖掘各個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構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創新格局。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意義闡釋、價值追尋和精神引領使人的理想更加堅定,內心更有力量,精神充滿能量、生命更有意義。通過宣傳動員使社會更加和諧,人際交往更加公平,社會更加誠信,運行更加規范,因此,在保證傳統思政課創新發展的同時,不斷挖掘各門課程的育人資源是高校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也是各位教師的重要責任。在立德樹人教育活動中,每位老師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這是教育者的使命擔當。
最后,“課程思政”的提出是改進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對于落實教書育人的主體責任,確保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要求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有助于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質量,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體現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確保育人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三、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一)對“思政課程”地位的認識不夠高
長期以來,不少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程“學科建設基礎比較薄弱,課程內容重復,教材質量參差不齊,教學方式方法比較單一,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性不強”,并且“一些學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管理不到位的情況”。部分高職院校思政課程邊緣化、孤島化現象較為明顯,在課時安排和評職定級等很多方面,專業課教師各方面優先的慣例并沒有得到根本扭轉。
(二)對“課程思政”理念的認識不夠深
“課程思政”建設仍處于探索階段,課程育人理念沒有深入人心,學科德育尚未得以充分重視,相關學術科研、制度設計、管理機制等建設工作還任重道遠。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觀念淡薄,政治意識和德育能力較弱,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脫節,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有待提高,教育改革創新手段和社會資源整合能力相當欠缺,加之課程學時短、任務重,思政教育工作要么被忽略,要么成為“花架子”。少有鮮活案例和素材充實課堂,很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調整教育內容,欠缺配套的思政教育實踐基地等,缺乏對教學內容與社會現實的深刻剖析。
(三)思政教育方法的吸引力不夠強
高職院校的生源很大一部分屬于“三校生”,相對本科院校而言,高職大學生基礎知識儲備明顯不足,學習態度有待端正提高,行為習慣需要規范調教,職業能力仍要培養管理。學生面對多方面的發展需要,容易忽略自身的思想政治學習,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造成了一些不便。思想政治教育要進入學生的視野,還要進一步增強自身的吸引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課程思政”視角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高職院校在實現育人目標上,要始終堅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與時俱進地促進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以思政課為核心,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整體架構,離不開傳統思政課程的引領示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陣地,是大學生學習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核心課程,對于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正確分析、判斷歷史與現實問題立場、觀點、方法,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充分發揮傳統思政課程示范效應,凸顯其作為主渠道、主課堂的顯性功能,進一步推進教學改革,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規范課程和教材建設,提高教師隊伍綜合素質,提升課堂教學實效,真正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要不斷提升思政工作隊伍能力素質,創新思政教育工作理念、方法,在教育教學形式、手段等方面進行多方位的探索和改革,著力建設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高校思政課。使立德樹人滲透在各學科、各課程的每一堂課中,滲透在學生日常管理的每一個環節中。
(二)以辦學特色為基礎,不斷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涵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整體架構,離不開通識課程的改革創新。創新學校課程思政,要根植學校辦學特色,引導、鼓勵教師打破思政學科和專業學科藩籬,以培養大學生價值選擇能力為目標,共同開發基于思政教育的核心通識課程。
近年來,上海部分高校依托各自辦學特色,推出了一批“中國系列”品牌課程。如復旦大學開設“治國理政”課程,立足綜合性大學辦學特色,引入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的教授為學生授課,使思政教育不再單純是“思想政治”,還包括科學精神、人文情懷、現實關懷和國際視野。“中國系列”課程,立足本校辦學特色,在對新形勢下思政教育的內涵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學校實際,制定課程教學大綱、配備師資,打造了一批深受學生歡迎的通識課程。在“中國系列”課程的經驗基礎上,各高校可以根植自身獨特的辦學定位、辦學傳統,結合學校的學科特點、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實際,整合學校資源,統籌規劃,拓展通識課程的思政內涵,完善“課程思政”體系。
(三)以學科優勢為抓手,不斷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斷完善課程思政體系,要將專業課程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組成部分,立足學科的特殊視野、理論和方法,創新專業課程話語體系,實現專業授課中知識的傳授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統一,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隱形“課程思政”目的,扭轉目前專業課程教學中重知識傳授輕德行培育的狀況,深度發揮課堂主渠道功能,打破原先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兩張皮”的困境,真正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四)以創新合作為載體,不斷構建大學生態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新機制
一是打造教學實踐平臺。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堂與生活相結合,把教學實踐打造成為德育融合的重要陣地。通過協同創新中心、智庫團隊等科研合作機制,推動原先以學院、學科、課題組為主的科研模式,向跨學科、跨專業、校內協同創新的模式轉變。二是關注師資發展。通過“學習、對話、實踐與反思”的培訓模式,從素質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視角,將育人要求和價值觀教育內容融入專業教師的話語體系,強化專業課教師作為學生專業能力和價值觀引領者的影響力。三是加強協同育人。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為統領,整合其他哲學社會學科和學校宣傳部、教務處、學工處、團委等職能部門,探索課程思政”一體化管理路徑,將專業課教師、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輔導員及社會資源打造成“育人共同體”,實現思政教師和專業教師職能互補、優勢疊加,做到教育與教學的有機統一。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是教育價值理性的回歸,以思政課程的思維和方法推進課程思政的改革與創新,其意義在于“給我們的大學生修筑起一座‘承重墻,將來走向社會能夠承重,能夠經得起各種考驗”。高職的課程思政改革剛起步,但過去積累的經驗和成果不少,對打好這場職業教育領域人才培養和水平的攻堅戰,高職人充滿自信。
參考文獻
[1]馮剛.增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J].思想理論教育,2017(7):4-9.
[2]樊麗萍.“課程思政”嘗試“將鹽溶在湯里”文匯報/2017 年/7 月/1 日/第 00 版
[3]高德毅 宗愛東. 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 學習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
[4]劉勇.“課程思政”視角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優化建設研究.新課程研究.2017.12.
作者簡介
趙向東,男,漢族,1982年6月生,甘肅慶陽人,大學本科學歷,文學學士,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研究。
(作者單位: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