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超
摘要:中國民族的聲樂是絢麗多彩,其藝術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形成了中國獨有的民族聲樂特色,是我國音樂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簡要闡述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趨勢,結合時代特征,分析探討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取向,希望為今后中國民族聲樂的進步提供推動力。
關鍵詞:民族聲樂;發展;審美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4-0081-01
一、前言
中國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經過數千年的風雨歷程體現出形式的多樣性,內涵的豐富性和文化的深厚性等特點。它繼承了民族傳統精華,集中體現了民族精神,是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而當今時期,社會各領域呈多元化的發展狀態,并且還將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面對新的時代、新的社會背景以及人們不斷提高的藝術審美需求,時代向中國聲樂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走勢
(一)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得以快速復興
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持續深入和多元文化思潮的不斷沖擊,越來越多的詞曲作家成功走出十年文革的歷史桎梏,積極投入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當中,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和真實感受為創作源泉,在大力繼承和保留中國傳統聲樂民族特性的基礎上,廣泛借鑒國內外各地民歌的寫作經驗和譜曲技法,創作出一系列極具民族風格和富有時代氣息的聲樂作品。
(二)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實現全面繁榮
到了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大門已全面打開,現實主義思潮的涌入,不僅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快速發展注入一股朝氣蓬勃的新鮮活力,也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全面繁榮營造了一個更為開放開闊的人文環境。主要是因為該時期的音樂創作者在現實主義思潮“介入生活”與“參與現實”兩種觀念的積極影響下,均特別注重從多元視角出發,以大眾的身份去思考如何用聲樂來詮釋人們的情感生活與美好愿望。所以,這一階段所呈現的聲樂作品,無論是從歌詞語言、曲式曲調上,還是在聲音表現以及情感傳達方面,都更加傾向于大眾化、生活化與共享化。歌曲朗朗上口、切近民生、易于傳唱的聲樂作品,一經發表,便會深受大眾的喜愛和追捧,真正體現了作品創作價值與大眾審美體驗的完美契合,也標志著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在新時期的發展已進入高速提升和全面繁榮的鼎盛階段。
時至90年代末,社會經濟的轉型,讓中西文化藝術的借鑒融合得到了更深層次地進展,而我國在此基礎上所確立的“民族唱法”也被新一代歌唱家廣泛運用于大量聲樂作品的演繹實踐當中,均是集西方聲樂審美追求和中國傳統民族風格為一體的典型代表。
(三)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開展再度創新
為了能夠更好地迎合新世紀廣大受眾的審美需求,中國民族聲樂在保持原有民族特性的基礎上,對美聲唱法、戲劇唱法以及通俗唱法中多種潤腔、咬字的技巧進行了科學地借鑒、融合與吸收,力爭更加準確的聲音控制和更加細膩的音樂處理來完美詮釋聲樂作品最原汁原味的真情實感,使民族聲樂以鮮明的審美風格走向世界。同時,隨著近幾年來各類跨界音樂節目創辦和流行,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也體現出了強大的包容性和接納性,以期從中汲取一定的時代性和借鑒性,從而為進一步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與方向。
三、時代特點
從中國民族聲樂藝術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走勢上看,中國民族聲樂在新時期的走向是一條多元融合、深度拓展的發展路線。正所謂,民族性即是世界性,我國的五十六個民族蘊含著豐富多樣的民族音樂形式,而每一種音樂形式又分具不同的地域特色和藝術風格,它們橫向交流可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多元融合提供借鑒,縱向研究可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深度拓展奠定基礎。由此,多元文化視域下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多元化特點已是顯而易見。
(一)作品創作
首先是作品內容的多元化。改革開放對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解錮,再次激發了詞曲作者們的創作熱情和寫作靈感。而新時期完全自由的藝術環境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更是為創作者們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資源,以助其譜寫或改編出更多具有不同表現形式和藝術特色的聲樂作品。
其次是作品體裁的多元化。新時期中國民族聲樂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對美聲唱法、通俗唱法均進行了一定的借鑒與吸收,由此促進了自身體裁的不斷豐富和延伸。主要有進行曲、頌歌、抒情曲、戲歌、影視金曲等五大類。
再者就是作品編曲的多元化。為了能夠更好地將傳統民族音樂同時尚、流行等現代元素相結合,新時期的作曲家在作品編曲的選擇和運用上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嘗試,就是“民族+流行”的完美融合,而嗩吶在該曲中的巧妙運用,更是將整部作品的愛恨精髓展現的淋漓盡致。
(二)表演形式
新時期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表演形式主要有獨唱、重唱與合唱三種。其中,以獨唱形式的多元化特征最為顯著。因為,每一個聲樂演唱者都有著獨特的先天條件和不同的個性表現,同一部聲樂作品會因不同的演唱者而產生不同的意境,亦會給受眾帶來不同的視聽感受和審美體驗。而新時期中國民族聲樂對各種音樂形式中潤腔技巧的借鑒與吸收,更進一步促進了演唱者獨唱形式的諸多可能。畢竟,每個人處理歌唱技巧和演繹方法的能力也是各不相同。
(三)演唱技法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為了能夠更好地迎合當代受眾的審美標準和審美需求,除了大力借鑒西方美聲唱法的演唱技巧外,還廣泛吸納了國內通俗唱法、戲劇唱法以及原生態唱法的潤腔、咬字、用氣等技巧,雖然這種多元融合的方式至今仍未得到相關專業研究人士的認可,但它確實能夠符合絕大部分大眾的藝術審美,故而,諸如此類的理論探究和學術論辯也依舊在繼續。
而實踐也證明,民族聲樂藝術對通俗唱法中氣聲技巧的運用,能夠讓音樂作品的發聲更加高亢明亮,給人以更為強烈的傾訴欲望。
四、審美取向
可見,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取向與其在新時代的發展脈絡基本上是相輔相成的,雖說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所體現的審美意識不盡相同,但沿著時代發展的方向和走勢,于不斷地取精去粕、傳承創新中,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取向總能始終保持著一種積極向前的發展態勢。
(一)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審美的多元化取向
隨著全球經濟的飛躍發展和社會人文環境的不斷改善,人們的思維、視野及認知也越來越寬,對各種文化藝術形式的賞鑒標準和審美要求也愈來愈高,為了能夠更好與社會發展趨勢相適應,新時期大眾的審美取向也逐漸由單一呆板向多元融合的方向進行轉變,以便在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多元化發展進程中,獲取更多更新的視聽感受和審美體驗。
(二)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審美的世俗化取向
縱觀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走向,很容易就會發現:在90年代初期,因深受現實主義思潮“介入生活”與“參與現實”兩種觀念的影響,創作者們開始逐漸以最普通大眾的視角去思考如何用聲樂來詮釋人們的情感生活與美好愿望,由此凸顯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在多元文化視域下越來越傾向于大眾化與生活化發展態勢,進入21世紀后,為了能夠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浪潮中尋求一條適合自身生存和發展創新之路,中國聲樂民族又與通俗唱法、戲劇唱法以及原生態唱法相結合,形成了一套獨具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的演唱技法,而這些演唱技法的運用均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和審美表現,再一次彰顯了民族聲樂的通俗化與多元化。
五、結語
中國民族聲樂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受到大眾的喜愛,并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但就其整體的發展態勢而言,還存在著統一化、標準化的落后理念,這無疑制約了我國民族聲樂的進一步發展。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中國民族聲樂必須在民族化和國際化之間找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充分結合其時代特點,尋求適當的審美取向,建立真正屬中國的聲樂藝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