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教學APP是當下重要的信息化教學手段,能夠激發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因此教學APP正在成為教學新主流。以教學APP為平臺,構建靈活多樣的APP內容,整合互聯網下的教學資源與團隊資源,更好地形成豐富多彩的知識點展示形式,能夠讓高職學生擺脫厭學態度,找到學習樂趣。
關鍵詞:教學APP;高職教育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互聯網+教育”的創新發展已成為必然發展趨勢。[1]信息化教學與組織都在順應時代發展而發生變化。各省高職學院都在開展信息化教學比賽,筆者參加的2017年度江蘇省信息化教學比賽中,126個決賽隊中90%以上為APP教學。教學APP的應用已經成為信息化教學的重要平臺。教學APP的普及有著重要的時代性,隨著當下智能手機的高頻使用,各類手機APP層出不窮,根據《2017年移動互聯網行業盤點app榜單》報告,人均安裝40個APP,日均使用時長4.2小時。[2]高職學生常用APP大致可以分成5類,即社交網絡類、游戲類、拍照P圖類、短視頻類、綜合電商類。綜上所述,學生的日常及娛樂都可以在手機上完成。根據上癮模型分為4個階段:觸發、行動、多變的酬賞和投入。[3]傳統課堂沒有一項與之關聯。因此,傳統教學方式對當下的高職學生再無吸引力。教學APP的課堂使用,則充分融入了上癮模型中的四大要素,在課堂上,利用教學APP平臺,通過視頻、動畫等觸發學生的感官欲望、虛擬化社交與現實融為一體的互動形成學習的行動力,通過多變的課堂組織形式和積分制的游戲化過程,可以完全調動學生使用手機的沖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最后,教學APP平臺可以形成大數據,分析每一個學生的預習、復看、討論等情況,隨時讓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動向,讓因材施教更加具體化。
1 APP教學平臺必然成為趨勢
當下,各院校為積極落實“十三五”規劃,不管是課堂形式改革還是教學體系改革,教學改革在全方位展開。筆者調研了所在院系授課教師,年齡結構、使用教學APP及組建班課數量如圖1所示。
根據圖1,使用教學APP所占比例為42%。青年教師已成為教學APP授課主力且班課數量也正在擴大。教學APP的網絡共享功能使得教學不再是“一言堂”。課程體系中的教師可以貢獻資源和共享資源,使APP班課的使用超過傳統課堂。多人共建讓教學團隊不再浮于表面,大數據下的APP課程讓教學團隊中的每一個教師都成為主體,為云班課中的教學資源庫貢獻出所有的資源。目前,APP種類的多樣性給了授課教師多種選擇,比較有代表性如藍墨云班課、雨課堂、超星學習通和課堂派。各類教學APP都在不斷地完善其功能,各項后臺指標也更加趨于完善。但不管是什么種類的教學APP,班課APP這種形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授課教師接受與使用。相較于傳統課堂模式,教學APP的視頻感官刺激和交互可以讓高職學生脫離游戲和社交軟件。因為教學APP中充分借鑒了游戲和交互的特點,找到了當下年輕人的興奮點,教師只要通過平臺,填充融入知識點的內容,完全可以提升學生的興趣。把課堂教學由原來的本本教育提升到生本教育,[4]讓翻轉課堂成為可能。
2 構建靈活多樣的教學APP內容
豐富多彩的專業資源在大數據時代已廣泛存在于互聯網中。教師的任務除了融入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外,整合能夠找到的資源也是教學的重要一環。教師可以把短視頻、動畫、直播、論壇等網絡資源共享和整合到課程資源平臺中,能夠做到開放、及時、高效,以彌補課堂教學無法吸引學生注意力,通過手機使用APP平臺,減少學生對游戲和社交軟件的投入,通過短視頻和動畫,還可以彌補不能做到面面俱到的講解,學生得不到及時觀察與學習的不足。使用教學APP后,不僅課堂上可以做到及時觀察學習,在課后可以再次學習,查漏補缺。在當下,授課教師需要構建的是多種多樣的貼近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的教學內容。以新媒體技術課程為例,無論是當下年輕人喜歡的快手還是抖音,都無法饒過視頻拍攝、后期剪輯等技術手段。因此,無論視頻形式如何發展,其核心知識點才是教授的關鍵。而教師和教材編寫人員往往選擇企業的綜合項目中的某一個項目,不妨在“玩”中培養高職學生的現代工匠精神。[5]既然抖音這種短視頻這么受歡迎,通過學習編輯軟件,為學生來上一段快手直播的拍攝技巧和抖音短視頻的后期編輯,這樣的方式很受學生歡迎;又或者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抖音短視頻錄上一段教學視頻,讓學生更易于接受知識點,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形成更好的后期互動。
教學的交互設計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教師對學生,而是更廣闊的面對點,即課程群對某一學生,所有課程參與人員都可以與之互動。解答問題、提出問題的主體不再局限于教師與學生,而是參與其中的所有成員。而教學APP正是教學交互的最好載體。在教學APP中,互動設計環節已經能讓所有成員像熟悉的QQ群一樣,體驗感絲毫不差。同時還能讓教師隨時掌握瀏覽平臺的學生的所有網絡軌跡,形成班課大數據,方便教師調整課程,乃至某一學生的學習進度。APP班課中短視頻、直播可以在課程結束后重播,其后期查看功能能夠使不同學習進度的學生靈活掌握知識點。
3 結語
使用手機APP已成當今的生活方式。隨著各類手機APP的廣泛使用,課堂教學理應使用教學APP。因此,激發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就要基于手機教學APP下的教學方式創新,針對高職學生的時代特征,找到替代傳統教學模式的新方法。同時,順應大數據時代的新潮流,通過整合網絡資源、自建資源、共享資源建立云課程資源庫,通過課堂上的師生共用教學APP,通過觀看與獎勵相結合,提問與互答為補充,機動時間與長期學習相呼應,把無趣的課堂打造成生動、熱情、后繼有力的熱鬧課堂,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游戲的刺激和聊天的快感,將學習打造成一種快樂。
參考文獻:
[1] 未來教育的發展在哪里?——第三屆“互聯網+教育”創新周在北京隆重啟幕[EB/OL].創業報,http://www.yixieshi.com/84843.html,2017-06-03.
[2] 2017年移動互聯網行業盤點app榜單[EB/OL].極光數據,http://tech.163.com/18/0117/14/D8C0Q27A00097U84.html,2018-01-17.
[3] 尼爾·埃亞爾,瑞安·胡佛.上癮:讓用戶養成使用習慣的四大產品邏輯[M].中信出版社,2017.
[4] 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佘昉.在“玩”中培養高職學生現代工匠精神[J].鎮江高專學報,2017(3):105-107.
作者簡介:佘昉(1979—),男,江蘇江陰人,講師,主要從事藝術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