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技的突飛猛進,智能手機的普及,傳播方式的變化多樣,讓我們真正迎來人人都是麥克風、照相機、攝像頭的時代。面對突發事、新鮮事、離奇事,不少親歷者都喜歡在自己的微信、微博里刷一把,沒有經歷的人也喜歡轉發別人的朋友圈,曬一曬熱點。然而,網絡世界里,因為它的虛擬性、匿名性以及低門檻性,使得一些信息在一遍又一遍的轉發中,有的被剪切編輯,以偏概全;有的被添油加醋,脫離事實本質。消息在一次次的傳播中,逐漸失去了本真,甚至失實,變成了以訛傳訛的謠言。習近平總書記在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中提出48字要求,其中就包括“澄清謬誤、明辨是非”。“互聯網+”時代,紙媒可以充分發揮公信力優勢,利用版面和自身的微信、微博平臺,實現快速、高效的辟謠。
關鍵詞:紙媒;“互聯網+”;辟謠;微信;微博
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讓人們在享受海量信息便利的同時,也飽嘗“霧里看花”之苦,一些緊貼百姓生活的信息,經網絡翻炒,讓人真假難辨。幫助公眾辨真偽、明是非,是媒體的責任。
人民網2016年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46.91%的受訪者表示,經常遇到謠言;37.97%的受訪者表示,有時會遇到;15.12%的受訪者表示,極少遇到。而所有受訪者表示,他們遇到的79.38%是生活類謠言。
澄清謬誤,給受眾最準確、最及時的信息,報紙、電視、廣播都一直在努力,眾多紙媒更是開創了“辟謠”欄目,比如《人民日報》的“求證”、《海峽都市報》的熱帖求證、海都實驗室,《都市快報》的“好奇實驗室”……盡管有些報紙的相關欄目正在撤并,但肩負同類使命的欄目,卻一直在發展和延續。
隨著微信公眾號、微博的推出,紙媒在辟謠時,又多了一條渠道,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的快速傳播功能,彌補了紙媒在時效上的不足。對于網絡謠言,根據不同類型,大致可分為:無中生有搶眼球、翻炒舊聞蹭熱點、張冠李戴混視聽。對此,我們可以利用“紙媒+微信+微博”的模式,各個擊破。
1 無中生有搶眼球
曾在網上熱傳的“塑料紫菜”“塑料大米”“人造雞蛋”,盡管是無中生有、博取眼球的虛假信息,但種養企業卻遭受了實實在在的損失。比如“塑料紫菜”的謠言,就給福建沿海的紫菜種植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報紙專門用一個版來辟謠,已經算“新聞做得非常大了”。但眾多的信息,很難在一個版容納,怎么辦?當記者到部門采訪,確認這條消息是謠言后,應該第一時間通過報紙的微信公眾號或官方微博發布辟謠消息。次日的版面上,我們除了揭露謠言中傳播的信息為何虛假,還應該披露這條謠言的傳播源。
更為重要的是要將記者的核實過程、揭假過程錄像,以視頻形式通過微信公眾號傳播出去,并在報紙版面上附上微信公眾號的二維碼,提醒讀者掃碼可看謠言“如何出爐”。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讓報紙新聞豐滿起來。
2 翻炒舊聞蹭熱點
每年的水果豐收季、野菜采摘季,一些陳年老調的謠言,就被人翻箱倒柜地搬弄出來,把一些不明真相的市民糊弄得暈頭轉向,急忙把消息發到微信、微博里,“好心”提醒身邊的朋友:看好了!要注意!
當然,對于這類謠言,多數人是嗤之以鼻,但并非人人都知道是假的,因此,偌大的網絡世界,還是給這些低劣的謠言留下了茍延殘喘的空間。于是,每到合適的時節,它們就冒頭發芽。比如蕨菜致癌、空心菜里藏重金屬、楊梅攜帶致病毒素,這類謠言一再被“打倒”,但一旦到了對應的季節,又死灰復燃。
因此,紙媒在辟謠時,除了戳破正在傳播的這條謠言,還應邀請專家解讀清楚,蕨菜確實含有致癌物,但只有把蕨菜當飯吃,只有攝入的量足夠大時,才可能致癌。每個讀者只要稍微想想,就知道自己“不可能把蕨菜當飯吃”,不可能輕易得癌。受限于版面,報紙在澄清這類謠言時,不可能長篇累牘,因此,可以讓消息通過微信公眾號進行轉發,而轉發時,可以給讀者打個“預防針”,如“近期,還有哪些同類謠言,可能隨季節冒出來”。這就將還未冒頭的謠言,踩滅在了土壤里。
3 張冠李戴混視聽
臺風年年有,災情不可避免。當風雨來襲,有的網友為了博眼球,硬將之前的道路被淹、車輛被泡的圖片和視頻發到微信朋友圈,或者夾雜在一大堆圖片中。更有甚者,將外地甚至外省的圖片、視頻曬到微信里,卻在文字說明中標注這是本地某某地方的災情,對于不熟悉情況的市民,容易被誤導,還可能引起恐慌。
對于這樣的謠言,紙媒應第一時間派出記者到現場核實,并將現場當前的情況,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讓謠言不攻自破。2018年7月10日,臺風“瑪麗亞”來襲,福州全市停工停業,作為本地媒體的海峽都市報,通過微信公眾號接連推送了多篇文章,包括臺風最新進展、市民出行資訊、街頭突發事件等,短短兩天,就有6篇文章的閱讀量超過了10萬。
從這我們可以看出,當市民被風雨“關”在家里時,傳統的紙媒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權威性,將最新消息推送給讀者,這也就將一些謠言消滅在萌芽狀態。在次日的報道中,我們在報道有人傳謠的同時,還應該提醒造謠人可能面對的處罰。
造謠、傳謠,小則影響公眾認知,大則擾亂社會秩序,造成嚴重危害。所以,對于源起本地的謠言,作為媒體,應第一時間報道警方的處罰情況,被判刑的,應該回顧事件的來龍去脈,給社會以警示——并非網絡傳播門檻低,就代表你可以信口開河,一旦觸犯法律法規,同樣要受罰。讓謠言缺失土壤、消滅在源頭,辟謠才能事半功倍。
當然,媒體辟謠,只是“治病”,在開放的互聯網時代,促進真實信息的呈現,我們更需要的是“強身健體”。希望相關部門和企業,增強社交平臺、新媒體企業機構的社會責任意識,完善誠信制度建設,任何社交平臺、新媒體企業在增加流量、吸收粉絲的同時,都不能以犧牲真實、誠信和公共利益為代價,更不能將社會責任丟在一邊。
作者簡介:黃芳賓(1982—),男,江西贛州人,海峽都市報社新聞傳播專業全日制本科,助理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