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芙
摘要:文化館,也稱為文化中心,是基層群眾文化生活場所。文化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有利于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強群眾的思想政治文化建設,激發社會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經濟建設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礎。隨著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文化云等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傳統文化館與時俱進,逐漸開始轉型,利用新媒體開展群眾文化工作。
關鍵詞:與時俱進;新媒體;文化館;群眾文化工作
中圖分類號:G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4-0270-01
一、文化館與新媒體
文化館,也被稱為文化中心,是基層群眾文化生活場所。新媒體文化館,是運用互聯網技術和先進的設施,打破傳統文化館模式,提供線上線下雙重體驗的新型文化館。
二、利用新媒體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意義
利用新媒體開展群眾文化工作,可以更好地實現優秀文化的繼承。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神命脈,文化建設是經濟建設的根本。走進新時代,文化新傳承。利用新媒體開展群眾文化工作,以互聯網的方式,將古老文明和傳統文化進行傳播,優化了文物保存的最佳狀態,還可以實現原本原樣的克隆、保存,用新媒體的方式進行展出,避免了外在因素的差異造成的文物破壞。
利用新媒體開展群眾文化工作,可以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現代社會,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互聯網,瀏覽信息。傳統的文化館是實體的,人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實地參觀文化館,獲取自己所需的文化信息。利用新媒體開展群眾文化工作,可以通過信息存儲、云文化等技術手段,將現實與互聯網有機統一,參觀者足不出戶通過瀏覽器就可以獲得自己需要的文化信息,經濟便利方便快捷高效。
利用新媒體開展群眾文化工作,可以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2014年,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號召我們努力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上變化,過去人們只是要求經濟發展,現在人們不僅僅是要求經濟發展,還要求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發展。在黨和政府的號召下,在群眾的迫切需求下,利用新媒體開展群眾文化工作,創新了傳統文化館的運營模式,提供豐富多彩多種形式的線上線下的體驗,更好的滿足群眾對文化發展的需求,刺激了精神消費,推動了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
三、利用新媒體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對策
與時俱進,利用新媒體開展群眾文化工作,主要從存儲、人才、服務和平臺方面著手,
1.加強文化云建設。我國的文化資源豐富,數量龐大,利用新媒體技術要求把各類文化信息轉換成為數字存儲,這對硬件設備要求十分嚴格,尤其是存儲設備必須保證大容量。政府應投入專項資金,加強文化云建設。文化云的資源內存池是存儲的關鍵點,文化云利用虛擬技術可以將海量的數據進行轉換進而存儲。文化云不僅可以存儲有形的資源,比如圖片、視頻、文字等,還可以存儲無形的資源,比如動態路徑、邏輯卷等技術問題。很多文化館已經啟動文化云建設。
2.提升人才整體素質。利用新媒體開展群眾文化工作,要求文化館工作人員具有計算機多媒體操作技術,還需要具備文化藝術專業領域知識。在引進人才方面,提高文化館的入職門檻,對學歷、專業水平、工作經驗有嚴格的限制,結合實際工作需要,為高學歷高層次特殊專業的人才建立“綠色通道”,提供軟硬件工作支持,為人才落戶文化館解決后顧之憂;在人才管理方面,建立健全文化館規章管理制度和工作規范,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新老員工一視同仁,在全文化館形成遵規守紀、愛崗敬業、不學習就落后、不進步就淘汰的良好工作氛圍;在人才培養方面,開展培訓,全體員工要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知識。
3.創新服務模式。與時俱進,緊跟科技腳步,利用新媒體,擴大服務平臺。廈門文化館的發展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由最初的官網平臺,到后來的微博平臺、微信平臺、電視平臺等;空間建設擴大,由最初的信息傳遞,到后來的群眾互動、群眾參與等等,無一不在吸引著群眾關注文化、熱愛文化、交流文化和傳播文化。浙江省文化館開展多種多樣的文化互動活動,作為文化館的品牌活動之一“最具地域特色文化符號評選”,至今已有9年的歷史。群眾通過參與評選,觀看網絡化展播活動,廣泛了解到民俗特色文化,參與評選認可自己喜愛的文化,推動地域文化的傳播。
4.統一服務平臺和空間建設。與時俱進,利用新媒體開展群眾文化工作,各級文化館要相互溝通,整合資源,統一建設,建成總分形式“1+X+Y+Z”的統一平臺空間模式。總分館服務中心聯合,統一推送消息,統一組織策劃活動,統一展開藝術培訓等。政府購買文化服務,送文化到基層,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市級以上的文化體驗。
四、結語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與時俱進,利用新媒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加強文化云建設,提升人才整體素質,創新服務模式,統一服務平臺和空間建設,切實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