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潔芳 薛小令
摘 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人們的生活環境、生存方式、生活習性、審美趣味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針對這些變化,藝術教育需要在課程教學理念、教育模式、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革新。本文就新媒體藝術教育的發展現狀和面臨的困境,從課程體系與教學基礎設施建設、技術與藝術的結合等問題上,構建新媒體技術與藝術結合的綜合型教師隊伍,提出了對策研究。
關鍵詞:新媒體;藝術教育模式;困境;教學手段;對策研究
隨著現代社會科技的迅猛發展,尤其是當今互聯網的產生及應用;在科學技術與日益龐大的藝術消費市場的不斷驅動下,除了報刊、廣播、電視、戶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定義為“第五媒體”。新媒體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無論在原始形態、交互性以及傳播方式上,與傳統媒體都有著截然不同的本質。新媒體藝術的產生是通過計算機生成技術、網絡技術、交互技術、虛擬演示技術等科技手段,將當代藝術與科技滲透融合,借助電子報刊、電子雜志、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數字電視、數字電影、移動媒體等傳播和呈現在大眾的視線當中,成為了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藝術形式。
1 新媒體藝術教育的發展現狀
現今信息與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新媒體藝術隨著科技的發展,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也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媒體時代下,教育目標開始發生變化,藝術不再僅僅是“添磚加瓦”的角色,藝術更能夠為人們的社會生活增添絢爛的色彩。在新媒體的大環境下,不同領域的發展模式在不斷轉變,將新媒體積極的引入行業當中,使自己在行業中能順應時代前進步伐,推陳出新。
新媒體是一種新型動態的功能系統,以文字、圖片、語音、音樂、視頻為基礎元素,主要體現在廣告制作、游戲設計、動漫制作、微電影、微視頻、產品設計、室內VR設計、服裝設計等領域。新媒體的傳播與普及也引起了藝術人才供需平衡的變動,同時也使得藝術設計教學手段發生變革,傳統的教學手段逐漸向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媒體時代過度。社會對新媒體藝術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這就要求高校對新媒體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越來越高。當前的新媒體設計專業已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各大高校也競相開設新媒體設計專業,紛紛將新媒體藝術納入藝術專業的重點專業培養當中。
2 新媒體藝術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目前,我國新媒體藝術教育正處于發展階段,新媒體觸發了巨大的教育變革,利用新媒體技術手段有助于豐富教學形式和內容,使教學更富有趣味性,最終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但是,新媒體藝術教育在課程體系、教學技術手段、教學硬件設施、人才培養方案等方面還有待完善。
長期以來,教學技術問題已成為藝術教育所面臨的一大困境,教學手段的單一和教學基礎設施的匱乏,導致了教師在教學環節中,課堂教學內容和形式上的扁平化。從另一方面看,學生需要在較長時間內才能理解和消化難點知識,致使學生的視野和學習效率降低,以及創意思維能力受限。
2.1 復雜多元的技術難題
新媒體技術是當代多種學科技術的綜合技術結晶。新媒體藝術相較于傳統藝術形式而言,強調的是藝術作品與欣賞者之間的交流互動,使藝術與科技緊密結合,讓欣賞者主動與作品“對話”;而在傳統藝術形式中,觀賞者是被動接受藝術家所表達的思想、意境及信息。新的科學技術的產生為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推波助瀾,新媒體藝術也為藝術教育的進步添光增彩。在藝術教師呈現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的同時,也給教師帶來了新的技術難題。新媒體展現的特效是多元的,復雜的。新媒體技術綜合了計算機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動畫技術、計算機圖形學、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傳感器等學科,而這些復雜困難的技術使藝術教師停下了前進的腳步。
2.2 落后的傳統教育模式和教學手段
在傳統的藝術教育模式中,教師是主導,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是知識的傳播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接受教師安排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包括學習習慣和學習過程。傳統藝術教學是以往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傳遞過程,將規范、標準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手段預先準備好,為學生制定學習目標,使學生朝著教師希望的方向引導。學校一方面注重教育層面上的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學校關心由規范化、標準化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和教學成果,這些都是傳統教育模式下的教學評估體系,而不是真正關心學生的能力、特點和興趣,學生不能根據自身優點和發展,創造自己的學習環境。
傳統的藝術教育過程是以規范程式化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為主,學生跟著教師的形式和節奏接受知識,在課堂教學形式上多數呈現的是專業理論配合PPT教學,輔以教學視頻、圖片資料、紙質教具等,這種傳統的藝術教學手段已經滿足不了實際教學的需要,硬件設備相對落后,功能單一,缺少趣味,很難吸引對多媒體技術感興趣的學生,專業信息資源單一,實踐性弱,阻礙了教學過程中信息的有效獲得,使教學質量和效果下降,阻礙了學生的學習進程。
3 新媒體藝術教育的對策研究
關于新媒體藝術,清華大學的魯曉波教授是這樣定義的:“以信息技術、知識為依托,以文字、聲音和圖像等多種媒體為載體,具有實時性、交互性、體驗性的一種藝術,是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強調觀念性、藝術性、思想性的探索。”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同于傳統藝術使欣賞者被動地接受藝術家或藝術作品所表達的信息、情感及意境,新媒體藝術更多的是強調作品本身作為交流主體與其欣賞者進行語言、情感上的互動,使欣賞者能夠主動去探索作品,甚至能夠讓欣賞者在探索藝術作品的同時,將自己的意識形態融入其中對作品進行二次創作;在表現形式上,也不再受到傳統的 “紙”和“筆”的局限??梢哉f,新技術的產生成了新媒體藝術的主要推動因素,每一次新技術的產生都能夠為新媒體藝術注入一些新鮮血液。
從教育技術方面來看,新媒體技術具有時代的先進性和科學性,它的表現形式豐富,信息量大。所以,技術性因素日益成為當代藝術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引發的教學人員和教學體系重組也是必然趨勢。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傳統藝術教育發生質變。當今的新媒體藝術教育與傳統藝術教育不有所不同,新媒體藝術教育會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高職院校的藝術教育要確定正確的方向,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做好人力資源調整、學科建設整改以及硬件設施配備等。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崛起,使我們看到藝術教育的發展前景不可估量,也是藝術教育工作者的嶄新愿景。新媒體藝術教育相對于傳統藝術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重視這些問題的研究,有利于這個朝氣蓬勃的新專業教育朝著健康方向發展。
3.1 技術與藝術結合的新媒體綜合型教師隊伍的配備
“人才培養,教育為本、教育發展,教師為本”。提高師資隊伍的專業素質,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專業人才。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高校在招生上越來越重視與社會接軌。新媒體藝術最大的特點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新媒體藝術教育既要有專業的美術設計基礎,深厚的人文知識和優秀的設計創意思維,又要熟練掌握先進的新媒體技術。在師資方面,目前從事新媒體藝術教育的教師大部分是原來從事藝術設計教育的教師,或者是從事計算機專業的老師,而專門從事新媒體藝術創作研究的教師在少之又少。
在技術與藝術結合的綜合型教師人才稀缺難求的情況下,當務之急是以靈活多樣的方式盡快培養出新媒體藝術教育所需要的綜合型教師?,F階段,藝術教師要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能力,集合優質資源,構建合理的新媒體教育平臺,轉變傳統教育理念,教生共同學習,打造互動、多樣、個性的教育環境。具體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培養綜合型教師。第一,由國家層面的教育部門出面,整合全國高校的教育、培訓資源,達到目的共求、資源共享;第二,邀請新媒體藝術專業水平高的高校專家或從事新媒體藝術的資深設計師講學,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第三,學校層面應采取相關政策和措施鼓勵藝術教師在教學中加強對新媒體技術的學習,并要求學校在藝術教育改革中創造更好的環境,目的是為了培養高水平、綜合性的新媒體藝術教師隊伍,提高教學質量。藝術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新媒體藝術專業素質,做到在課程內容上與時俱進,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媒體藝術人才。
3.2 課程體系與教學基礎設施建設
(1)教學基礎設施的更新。就藝術教育的發展來看,師資力量是核心,硬件配置為必備條件?!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 歐美國家基本上有新媒體專業的大學都配備對學生24小時開放的新媒體實驗室,有先進的計算機設備,專業數字媒體音視頻轉換和輸出設備,強調學生的科研和實踐。在我國,多數高校對學生自由開放的實驗室計算機配置低,利用率低,影響了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在新媒體藝術專業學生人數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高校更要重視教學基礎設施的更新,發揮專業學科設置齊全的優勢,尤其要重視計算機專業資源的整合利用。由于新媒體藝術專業對科學技術的依賴,需要投入先進的數字信息技術設備,積極引入先進的移動端設備、最新的計算機軟硬件配置、高速的計算機網絡設備、音視頻技術設備等新媒體藝術專業教學實驗設備。設備投入不足只會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影響師資水平,教學質量水平低下,導致招生情況朝著劣勢發展。
(2)教育體系和教學技術手段的革新。隨著科技、經濟、文化、市場等因素的變化,藝術專業的教育應緊跟時代腳步,規范化和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用于新媒體時代的藝術教育了,高職藝術院校需要不斷調整教育體系和教學手段。
首先,在課程設置上,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互動性的特點,改變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根據時代發展趨勢和學生興趣設計主題,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學生以興趣為主導自我探究、自主學習,并結合新媒體技術,有針對性地進行創作練習。
其次,藝術專業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聯系當前比較流行和備受好評的影視和動畫作品以及微視頻等,對動畫制作手段、分鏡頭、視頻剪輯等技術進行深度剖析,在教學過程,加大知識的拓展;盡可能地展現新媒體的藝術魅力,從而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新媒體藝術所具備的互動性和體驗性,尤其是所謂現象級的傳播效應。這樣整體提高學生設計修養和藝術審美,從而達到教學互補、教學互長。
最后,構建網絡教學平臺。在新媒體時代,藝術教師安排學生的思維意識和學習內容的傳統藝術教育已經開始邊緣化,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自主學習變得越來越普遍。這就需要搭建一個穩定的網絡教育平臺,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主題設計,學生通過網絡教育平臺進行創意設計、生產實踐、資源共享、研究討論等,教師和學生都可以上傳學習資料,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和進步,盡可能地讓學生在課堂現實和數字虛擬的轉換中,找到自己的學習定位和發展方向,使學生在虛擬現實的環境中,全面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提升專業水平。
(3)師生角色的多元性變化。傳統藝術教育中,在傳統的藝術教育過程中,教師輸出教學內容,學生接受教學內容,整個教學呈現出一種單向一維的特性。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占有絕對主體地位的,這是由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所決定的。但是在新媒體藝術教學這樣一個知識體系的傳播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被相應地削弱了,而且其身份也發生了變化:教師不僅僅是教授者,同時也是新媒體知識的學習者。不管這種學習是自學還是學自他人。與此同時,學生也不再是絕對的被動體,他們新穎的想法、跳躍的思維、對時尚信息的敏銳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同時扮演新知識的創造者和傳播者。
綜上所述,傳統藝術教育正被慢慢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新媒體藝術教育,這個過程是從矛盾到融合的過渡。在新媒體背景下,藝術和技術的融合會滲透到生活的各個層次,我們看到了藝術教育的未來發展前景和趨勢,在未來的發展中,新媒體技術為藝術教育提供廣闊的思路,是教育創新的新路徑,我們即將迎來嶄新的藝術教育時代。
參考文獻:
[1] 谷時雨.多媒體藝術[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2] 南帆.雙重視域——當代電子文化分析[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3] 許鵬.中國新媒體藝術研究的發展現狀與理論課題[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8(05).
[4] 新媒體藝術的沖擊和偶遇——“合成時代:媒體中國2008——國際新媒體藝術展”策展人張尕訪談[J].裝飾,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