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慧 官紫玲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精神文明素質不斷提高,人們由曾經的只注重追求物質發展轉變為注重精神文明發展。本文以古民居為分析對象,對其自身留存的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剖析,通過考察實地案例及翻閱相關資料,對古民居所營造的園林意境以及如何將這些意境運用于庭院景觀的設計展開研究,為創造出滿足人們身心發展需求的居住環境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古民居;古典文化;園林意境;庭院景觀
0 前言
古民居建筑是現代較為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是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的重要載體,通過不同的裝飾題材,呈現出當時不同的建筑風貌。長期以來,傳統民居建筑均蘊含著人類對傳統生活所抱有的某種期望。因此,大部分設計者均會將某些具有濃郁民俗情感的傳統元素融入現代民居設計中。然而,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中,意境的營造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因而研究古民居的園林意境創設是勢在必行的。
現代的一些景觀設計師在設計庭院景觀時,忽略了古典建筑設計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對于整體的意境塑造少了文化底蘊的支持,從而使其創作缺乏可供人深度剖析的靈魂。本文旨在提煉古民居的文化精髓,并將其抽象表達的園林意境轉化到具體形象的古民居庭院景觀設計中。
1 研究方法與理論
1.1 研究方法
本文以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1]采用以下研究方法:第一,實地案例考察,通過實地考察福建各地民居特色,凝練出共通之處,著重對福州三坊七巷進行重點考究,以點出發,全面分析;第二,查閱資料,通過翻閱書籍、報紙等相關材料,對古民居做系統全面的了解。
1.2 有關概念理論
古民居:《中國百科全書》中對民居的定義是:在秦前期,皇室民居或民居被稱為宮殿;從秦、漢代看,宮殿只指皇帝的住所,傳統民居是明清兩代遺留下來的保存完好的舊房。
古典:一種文化表達的概念,它可以是人類過去的一種意識形態,可以是過去的一種典型物質結構,也可以是物質與精神融合的經典杰作。[2]
2 古民居的古典文化內涵及意境
2.1 古民居的美學文化
(1)生態美——講究風水文化。景觀生態美的一個構成因素為講究風水文化。風水文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這個村子選址很好,坐北朝南,溝渠、民居風格等都符合我們所說的風水概念。近年來,人們發現在考古遺址中,有使用的蚌殼,由青龍及白虎圖案組成,而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是代表風水的四大神獸[3]。可以說,風水的概念早已存在于我們祖先的生活中。由古民居所組成的該村的遺址是“枕山、水圍、面屏”。[4]河塘可遮蔽由黃山冬季向北的冷流、山坡和河流面較小的尺度,有利于夏季從南方接收涼爽的風,便于水的進入。日出有日照,緩坡可以防洪澇災,能調整小氣候。
(2)形態美——講究建筑文化。第一,建筑的平面布局與結構。中國古代建筑平面布局具有簡潔的組織規律。對于單一建筑物,矩形平面是最常見的。作為一個整體,最重要的建筑是以平衡和對稱的方式設計的,庭院作為一個單元,沿著垂直和水平的軸線,在建筑群的有機結合和對比的幫助下,主樓顯得格外壯觀。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結構經常用于宮殿等大型建筑中;穿斗式主要用于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結構較原始簡單,很少使用。建筑從平面組合到立面的處理,從單一結構到群體組合,從內部空間到外部形態,總體平衡對稱但并非盲目追求對稱,主從區分明顯,以求整體的統一。第二,建筑的雕刻裝飾藝術。中國古代工匠利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不同的屋頂形式,在建筑上創造了各種形象。植物紋樣和動物紋樣是中國古代建筑裝飾中最常見的紋樣。植物紋樣有松柏、桃、竹等裝飾材料,動物紋樣主要有龍、虎、獅等。這些紋飾不僅具有一定的美感,而且也被賦予了一定的象征意義,如吉祥、高尚、長壽等。[5]
2.2 古民居的民俗生活及宗教文化
傳統宗教文化對中國文化以及中國建筑哲學、園林景觀建筑的影響都極為深遠。如今,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風景園林設計中存在速成等問題,古民居是一路走來歷史的見證者,在其身上可以看到傳統宗教文化留下的縮影,我們可以對其進行具體剖析。
儒家思想講究天人合一、中庸之道,而這些思想在民居建筑上則表現為以建筑形式區分人的等級。在這些傳統建筑中,裝飾、顏色也有著嚴格規定。在宮殿建筑中,經常使用黃色琉璃瓦;在普通百姓的建筑中是不可以隨意使用黃色的。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創造了“宜亭斯亭,宜榭斯榭”等造園手法。[6]
2.3 基于古民居古典文化內涵的園林意境創設探究
意境的含義:“意”是指作者的感受;“境”是指作者創作的以風景為主的畫面;“意境”是將作者的情感與客觀場景相融合而形成的藝術境界。
(1)基于古民居美學文化的園林意境。意境是中國古典園林的美學靈魂,通過意境可以看到最深刻的精神反映,即園林意境虛擬與真實的結合。通常情況下我們在觀賞景觀時,主要對實境和虛境進行觀賞,但虛擬世界是不能憑空創造的,它是以現實世界為載體,通過現實世界來展現的。
以意點景,預設了園林的意境,通過創造形體的形式美來創造意境。古典園林也善于運用微縮手法,通過物質環境直接創造意境。在古典園林中,對孤石的欣賞和應用,可以看作是一種以自然環境為形式的審美,也是從自然環境到意境美的重要表達方式[7]。
(2)基于古民居民俗生活及宗教文化的園林意境。中國園林的最大特色在于其造園手法,“雖由人作,宛自天開”,[8]體現了濃郁的人文修養。園林中的意境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造園者賦予園林景觀的詩情畫意。宗教營造意境是通過建筑層次、宏偉規模以及敬畏意識來實現的。哲學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積極的反作用。要營造宗教的心理感受,就必須營造客觀強烈的外在條件,通過視覺、聽覺、嗅覺等感官的三維思維,如水景的設計,細細的水流伴著流水的聲音,給人傳遞一種寧靜祥和的禪意之感,此中宗教禪意的傳達,正是意境本身的無限延伸。
3 古民居庭院景觀設計案例分析——以福州三坊七巷為例
到目前為止,三坊七巷包含了明清時期幾十座民居和庭院園林,它是歷史城市廣場系統的代表,也是南方較為完整的古街之一,被稱為“明、清代建筑博物館”。
3.1 分析美學文化及其意境在“三坊七巷”的應用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9]大戶人家宅院歷史上多有園林布置,配置花木、疊山掇石,追求的自然意境提供了鬧市中的一方清幽之地,是美學文化的有力體現。通過對風景美、形式美的營造,來實現意境美。
3.2 分析民俗宗教文化及其意境在三坊七巷中的應用
小黃樓是自唐以降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古典私家園林。小黃樓的建筑分布緊湊,假山是由太湖天然石料建造的,水流緩慢。中國由于深受孔孟思想的影響,追尋自然,因此,在造園中,為了模擬自然的山水風景,假山在其中就具有重要地位。假山是人工堆疊而成的山,仿自然山石而建成的假山在園林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10]
通過對上述三坊七巷的分析表述,可以看出唯有加之園林景觀、小品,創設一個園林意境,古民居才能活靈活現地展示在我們面前,才能不斷推動景觀設計向前發展。
4 結語
古民居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價值與內涵,記錄著中華五千年文化的傳承,見證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與辛勞。歷史賦予古建筑有價值的意義,因此,在如今高樓林立的繁華都市,后世子孫如何保有古民居的一席之地,如何在古民居的園林意境上得到啟示是我們要思考的,在保護傳統風格的前提下穩步向前發展,并為庭院景觀設計開啟一個新篇章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楊麗霞.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發展[D].東南大學,2007.
[2] 張丹.反思PPT課件在教學中的運用[J].科教文匯,2016.
[3] 蔣慧,黃芳.古民居進行旅游開發的理性思考[J].經濟地理,2007.
[4] 任啟坤.徽州古民居的石雕藝術[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3.
[5] 李國慶.吉林古建筑裝飾藝術研究[J].吉林農業,2014.
[6] 史花霞.淺談景觀設計中的傳統文化特色[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報,2012.
[7] 路毅.談園林鋪裝表現景觀意境的設計要點[J].山西建筑,2016.
[8] 藍顯鋒.蘇州園林圖像涵義分析[J].中華民居:學術刊,2011.
[9] 沈娟.園林綠化假山景觀施工技術[J].科技風,2011.
[10] 吳飛石.福州三坊七巷私家園林處初探[J].江西建材,2016.
作者簡介:謝明慧(1997—),女,福建寧德人,本科,研究方向:園林設計。
通訊作者:官紫玲(1977—),女,福建永泰人,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城鄉景觀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