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赫哲族民俗畫的創作和研究是對赫哲族文化的藝術再現,也是為后世留存寶貴資料的一種手段,希望赫哲族民俗畫藝術有更好的發展,以讓更多的人了解赫哲族文化和藝術。
關鍵詞:赫哲族;民俗畫;民俗藝術
赫哲族是黑龍江省少數民族之一,也是全國較少民族之一。其有自己的語言——依瑪堪,口口相傳至今。但其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對赫哲族的研究與文化傳承是必要的,更是值得我們重視的。在繪畫領域中,赫哲族民俗文化是值得發掘和研究的。
赫哲族的風土人情是赫哲族人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體現。所以,為繼承和研究赫哲族民俗畫提供大量素材,希望用繪畫的語言來記錄和傳承赫哲族文化。
首先是赫哲族的服飾,赫哲族地處三江地區,河流眾多,所以赫哲族人民以狩獵和捕魚為生。生活方式的獨特性和特定的自然生存環境導致赫哲族人早年身著魚皮或獸皮還有樹皮等,這樣赫哲族人民才能在艱苦的環境中生存下來。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赫哲族人民不單單只是滿足于解決人身的基礎需求,對于服飾的審美也有本民族特有的符號和語言,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不同的圖案也有不同的寓意。
最常見的服飾裝飾就是卷云紋和水紋,赫哲族的象征圖案是白天鵝和鱘魚。所以,我們常常能看到云紋符號,似乎云紋已經成為赫哲族服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外,水紋正是赫哲族賴以生存的大自然江河的象征。赫哲族服飾中薩滿的鹿角帽也是值得研究和關注的焦點。因為赫哲族人民以鹿為生,以鹿為伴,他們將鹿比作神,也是最原始的勞動伙伴。他們覺得只有鹿神才能趕走真正的豺狼虎豹,為赫哲族人民帶來安寧,所以薩滿的帽子上都會有神鹿的象征。這些服飾圖案和花紋為赫哲族民俗畫的研究提供了可參考的資料,使民俗畫面更是錦上添花。
其次是赫哲族的很多風俗,最有特點的就是赫哲族婚姻嫁娶,這也是赫哲族重大的日子,男女老少身著盛裝,穿著本民族的服裝,一起祝福新人走進幸福的生活。赫哲族人民都特別重視節日,烏日貢大會就是現在赫哲族最大的盛會,他們身著傳統服裝,膜拜萬物生靈,崇拜最原始的信仰。每逢這個節日,他們會用伊瑪堪唱著神曲,跳著鹿神舞。他們相信萬物有靈,認為日月山川都有神靈主宰,因而崇拜。薩滿祈福靈魂升天,祈求上蒼保佑一方水土,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赫哲族人民重視傳統節日,相關習俗代代相傳,他們敬山,敬河神。薩滿穿上七彩衣,敲響太平鼓,晃動腰鈴,乞求神靈保佑赫鄉百姓捕魚豐收,平安歸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唱起神調祈盼天地人和、平安幸福,這些壯觀的場景都需要我們記錄和傳承。所以,對赫哲族民俗畫的發掘和研究是有必要的,通過畫家的雙手將這些美麗的圖案,美好的生活場景都用畫筆記錄下來。雖然現在的科技發達了,人們都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但傳統的東西不能失傳,不能忽視。盡管我們現代生活中的相機或手機都能記錄這些場景,但它不能代替藝術家用藝術的眼光和藝術的手法歸納總結出具有繪畫意味的赫哲族民俗畫。這也是給子孫留下的最珍貴的藝術財富。從遠古的巖畫到現代存世的壁畫,再回顧古代畫家留下的寶貴資料,這些都值得我們去研究和學習。所以,對赫哲族文化和文明也要用藝術手法再現,這是不可或缺的。
民俗畫與風俗畫一樣,都是研究風土人情和當地的風俗。明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展現了明代汴梁城繁榮的景象,北宋蘇漢臣的《貨郎圖》展現當時小商小販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的《秋庭嬰戲圖》也是用藝術手法展現了孩子們的童真與童趣,同時也將當時人們喜聞樂見的游戲展現在畫中。這些繪畫藝術都是對當時社會現象的真實反映。
所以,對赫哲族民俗畫的創作和研究是對赫哲族文化的藝術再現,也是為后世留存寶貴資料的一種手段,希望赫哲族民俗畫藝術有更好的發展,以讓更多的人了解赫哲族文化和藝術。
參考文獻:
[1] 張敏杰.赫哲族漁獵文化[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
[2] 凌純聲.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3] 楊子勛.視覺赫哲[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17.
[4] 黃任遠.動植物神話與圖騰崇拜——對赫哲族神話的思考之一[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2):38-41.
[5] 黃任遠.自然神話與自然崇拜——對赫哲族神話的思考之二[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4):38-42.
[6] 黃任遠.起源神話與神靈崇拜——對赫哲族神話的思考之三[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1):30-34.
[7] 黃任遠.英雄神話與祖先崇拜——對赫哲族神話的思考之四[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5):50-52.
[8] 黃任遠.薩滿神話與薩滿崇拜——對赫哲族神話的思考之五[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1):84-87.
[9] 張思凱.赫哲族魚皮技藝產學研培養設計藝術人才的模式研究[J].藝術科技,2015(04).
[10] 徐薇娜.赫哲族漁獵文化對現代標志設計的影響[J].藝術科技,2017(12).
[11] 黃任遠.滿——通古斯語族民族有關熊、虎、鹿神話比較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6(3):102-106.
作者簡介:李丹,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畫、民間美術等。
通訊作者:徐薇娜,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理論、民間美術、創新創業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