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仕奇 楊艷石 潘洋宇 季進軍


摘 要:對現有藝術設計類課程的項目化教學評價體系進行研究,尋找其評價的不足及改進之處。采用CIPP評價模式對藝術設計類課程的項目化教學采取“背景、輸入、過程和成果”全程評價,采用問卷調查和網絡調查等方法了解學生藝術設計類課程的學習效果。運用實際項目開展藝術設計類教學,結合計算機設計表現的課程教學內容,展開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形成一套針對藝術設計類項目化教學的有效評價標準和模式,結合現有的項目化教學標準,構建藝術設計類課程的新評價標準。
關鍵詞:藝術設計;教學評價;課程標準;項目化教學;CIPP評價模式
1 藝術設計教育中項目評價中的CIPP評價模式
藝術設計教育課程中的項目評價包括平時成績和項目考核成績。平時成績包括課堂考勤成績和上課表現成績;項目考核成績包括七部分,每個部分由10分構成,總分70分,其中包括表達內容是否準確、表達是否規范、造型是否美觀、是否有源文件、是否抄襲、產品比例是否正確、建模是否完整等。課程中包括CIPP評價模式對評價方案從形成、實施到結果的全面評價,包括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四個評價類型。[1,2,3,4,5,6]背景評價是根據社會需要對課程本身的合理性做出評價;輸入評價是在課程方案目標確定后對各種項目進行識別和評價;過程評價是對方案實施情況進行監督和檢查,并及時調整和改進;結果評價是根據成果的評定確定對問題或者項目解決的程度。在藝術設計教育中使用CIPP的評價模式,可以對課程進行全方位的評價,防止局域性和片面性。
2 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項目化課程評價現狀
以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計算機設計表現課程為案例展開研究。計算機設計表現課程是專業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了解并掌握了利用Rhino輔助工業設計的方法,并且能夠做好效果圖的繪制,為以后的專業課程學習打下堅實基礎。課程以Rhino工業造型設計軟件教學為主,著重介紹該軟件在工業設計中計算機輔助造型的應用方法、掌握模型的建立以及外觀設計、色彩設計的表現手段,結合具體造型實例,進行必要的技能訓練。同時簡要介紹其他有關造型設計軟件的知識,要求學習:第一,工作界面介紹;第二,基礎操作;第三,曲線應用;第四,Rhino的曲線建模;第五,實體建模;第六,網格建模;第七,KEYSHORT渲染;第八,案例示范;第九,Rhino的綜合應用實例。培養學生的設計表達能力,使其能夠用軟件快速地表現設計創意;培養學生的設計審美能力,使其能夠明確流行設計趨勢,把握時尚;培養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使其能夠根據設計要求發揮設計創意。培養出具有較好的職業素養和較強的敬業精神,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的學生。
根據產品造型設計專業特點和職業崗位能力要求,按照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特點和規律,在內容上從企業對設計人才能力的要求出發,基于工作過程導向進行設計教學,使學習內容與工作過程保持一致,達到學生上崗就能勝任工作的目標。課程教學整體上分為理論講解、操作命令演示、案例訓練幾個部分。教學過程根據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順序進行。在學生掌握了常規命令操作的基礎上,采用項目驅動法結合實際課題或虛擬項目進行訓練,從基礎建模到中級建模,再到高級建模進行項目訓練。一方面鍛煉學生的軟件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鍛煉其設計創意和表現能力。計算機設計表現課程主要分為幾個階段:
3 藝術設計類項目化教學課程評價新模式
項目整體分數為100分。其中項目作業考核占70分,平時成績占30分。平時成績共占30%,其中課堂考勤成績占20%,上課表現占10%(包括勞動、職業道德、遵守紀律、衛生情況);項目作業(課堂作業、課后作業、平時測驗、學生期中檢查、期末檢查)評定成績占70%(作業評價包括使用技巧30%和作品的創意30%、審美20%、裝裱20%等分數,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合理的判斷)。對在學習上有創新的應特別給予鼓勵,對有優秀作品或商業化作品的,可替代期末試卷或在期末給予加分鼓勵。學生的考核方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同時注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具體參照表2。
4 結語
課堂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成長、教師發展的重要手段。基于工作室的項目化評價研究促進了教師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項目化教學的評價,可以更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傳統的評價只重視對結果的評價,忽視對平時成績的評價,沒有構成一個整體的評價體系。而課程的診斷、激勵、導向和創新等的評價,[7]如果能對整個課堂教學評價過程進行深入的、有益的探索,不但可幫助教師更加了解自己的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水平,而且可以通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成長。對相關的評價資料進行研究,發現CIPP評價模式對目標本身的評價以及過程評價非常重視,而且比較適合應用在教育項目評價活動中。有些教師和學者也將CIPP評價模式運用于課程及課堂教學評價中。由于CIPP評價模式強調的理念及方法與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求不謀而合,所以具有較高的現實研究需求,尤其是采用CIPP模式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的具體內容和方法,亟待研究。
參考文獻:
[1] 錢源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1.
[2] 吳飛. CIPP模式在高校課程評價中的運用[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07.
[3] 張其志. CIPP模式在研究性學習課程評價中的運用[J].江西教育科研,2004.
[4] 史曉燕.采用CIPP模式開展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9):61-63.
[5] 李森.課堂教學創新策略研究[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87-190.
[6] 付克娜.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7] 余林.課堂教學評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3,350-351.
作者簡介:趙仕奇(1981—),男,遼寧鐵嶺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產品設計,工業設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