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植物染的選材來源于自然,其特點是具有再生性的功能,其染料的殘渣經過處理也可作為優質的肥料,所以不會污染環境。其工藝十分具有特色且豐富多彩,植物染品有自然、清新的顏色,迎合了現代人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本文在植物染中探討了固色工藝的分類并加以分析,根據實踐研究及查閱資料重現該工藝的實施過程,并為促進與當今社會的融合及其今后更好地發展提供相應的參考經驗。
關鍵詞:植物染;固色;工藝;簡析
國內使用天然染料的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原始時期。天然染料是回歸自然選取染材,主要分為礦物、植物及動物染料。植物染是從古至今最常見及最常使用的一種,從植物的各個部分提取色素制作成染液。在講究高效率及精細分工的工業化年代,人們逐漸脫離了對傳統工藝過程的探索與保留,逐漸丟失了對自然生態的感受力,也對自身地域文化及容顏特色疏離,連帶的植物染及傳統工藝也相繼退出市場。但隨著當代人的生活質量逐步提高,人們意識到能源短缺、污染加劇對人類的健康以及生態環境的危害只增不減,進而近些年興起大量的手作藝術、親近自然與環保的風潮,植物染也重新回歸人們的視野。但由于植物染料不穩定的褪色現象,這一項技藝至今仍然無法普及,該因素的產生與其制作工序的不嚴謹等有必然關聯。因此,植物染的相關工藝值得探究。
1 植物染料的固色分類
為保持色牢度就必須分類了解其性能,因地區的氣候差異會生長出不同的作物物種,從而制成的染料呈色效果不一。因不同天然染料中的色素對于酸堿性的溶解度有著差異性,人們利用該原理選擇在纖維上更易固色的染料。根據不同植物染料的固染工藝,大概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1 還原型
該類型是植物染料中的主要類別之一,其中以藍色最為典型。“青,取之于藍勝于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至理名言,其典故就是來源于藍染植物的氧化還原反應,由綠色接觸氧氣轉變為藍色再還原成綠色的奇妙過程。在對溫度沒有要求,還能保持色牢度高的制靛染色過程中,該工藝適用于多種印染方式,至今廣為流傳。
1.2 媒染型
媒染是幫助天然染料附著到織物上的物質,又稱媒染劑,并且其與某些天然染料的原染液發生化學反應還可以呈現新的顏色。比如,明礬、醋、鹽都是經常使用的媒染材料。需媒染的染料主要包含紫根、茜草、槐米、蘇木、石榴皮等。
1.3 直接型
直接型植物染料可以不借助媒染與還原,因其對水的溶解度好,通過加熱煮沸直接可以染色。該類型也是植物染料中數量最多的,種類十分豐富。比如,紅花、凍綠等。
2 藍染典型的固染工序
我們可以采用風信子的花、紅楓樹內部的樹皮、藍莓的果實等植物染出藍色,但最典型的還是靛藍的樹葉等藍草加工制造的還原型單色染料。藍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藍染染料統稱的藍草中具體可分為蓼藍、菘藍等,人們日常熟悉的“板藍根”也是其中之一。關于藍靛染色的過程需注意以下幾點:
2.1 制靛
由于藍草是還原型單色染料,其開花成熟之前生葉中蘊含水溶性原靛素,所以汁液接觸空氣即刻氧化轉變為藍色,同時生葉一旦干燥變黑,容易變成非溶性藍靛素沉淀在葉子上導致無法方便進行直接染色,也因此演化成了可以間接染色的制靛技術。
2.2 生缸還原
藍草染色的開端毋庸置疑的就是用藍淀膏制作生缸,因為藍色的非溶性藍靛染料無法直接染色,要想具有染色性需要先將其還原成綠色的染液。藍染生缸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古法建缸,第二種為較為簡潔方便的快速建缸法。古法建缸需要在適宜的溫度,用帶有堿性的木灰水將其溶解,再加入米酒、谷糧、蜂蜜、麥芽糖等營養劑快速攪動,之后進行加蓋密封發酵多天,開蓋后呈現綠色及深綠色的染液代表生缸成功。快速生缸法則是將藍靛染膏放入水中攪拌融合,加適量的木灰水或純堿,之后再加還原劑,按染液深淺程度需要控制向里加入適宜的水后快速攪拌,將缸口加蓋密封,根據不同溫度情況靜置半天左右,開蓋后呈現綠色及深綠色的染液代表生缸成功。
2.3 浸染
在染色環節當中,先將布坯用常溫的清水浸濕起到助染引流的作用,之后完整浸入發酵后呈綠色的染液中,在其中需要經常輕搖晃動避免紡織物局部沉底陷入染料中沉淀物,無法更好地吸收染液中的色素出現漏染不勻的現象。染色的過程中需要全部浸入,防止布坯接觸氧氣,根據不同疏密厚薄纖維種類的染色技法決定染色時間。取出紡織物整體需要立刻將表面的殘存余渣用清水沖洗,再進行還原氧化及后續復染。
2.4 氧化
在染色過程中,要想達到染料在紡織物中的高度飽和狀態需要反復多次浸染,干燥后的染布顏色是濕潤的藍染布表面顏色的一半,而每一次的浸染過后都要將織物放置在空氣中進行一段時間的還原與氧化,氧化期間注意將紡織物抻平,使其全面地接觸氧氣,避免氧化不均導致的染色不勻的現象。每次的氧化時間根據不同疏密厚薄纖維種類的染色技法決定,這也是一項經染過的紡織物接觸氧氣后由綠色轉變為藍色的奇妙過程。在色變中的氧化反應也是讓色素牢固吸附在纖維上的關鍵因素。
2.5 沖洗晾曬
染過還原之后,用清水沖洗紡織物,清理掉其中未牢于織物殘存其中的色素,之后再自然風干,避免陽光暴曬。
3 結語
在植物染色的過程中,時間、溫度、數量、水質、材質等數據都跟后期染成的固色程度息息相關。根據原有的經驗鋪墊及工藝技巧,還需要不斷實踐與琢磨,才能更好地掌握其中的要領。目前,國內植物染的制作方式還有待傳承與創新,為了順應今后的環保發展趨勢及人們的心理需求變化和社會發展形勢,希望在此基礎上與現代技術融合,制作出使用更加便利及色牢度穩定的植物染料。
作者簡介:譚茗月(1996—),女,山東濰坊人,魯迅美術學院2018級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手工印染在裝飾設計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