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浪漫”一詞最初出現在中世紀,本意為“傳奇”。其中心思想是突出藝術家的情感和內心表達。在19世紀法國的浪漫主義畫家試圖打破當時古典主義和傳統學院派繪畫的桎梏,開始著重偏向表現心中情感作畫,題材大多反映客觀社會現狀。浪漫主義是一個內容廣泛的思想文化運動,拉開了西方藝術走向現代的序幕。浪漫主義不僅是一種藝術風格,更是一種態度。
關鍵詞:油畫藝術;浪漫主義;風格;探析
1 浪漫主義藝術產生的社會背景
每一種藝術流派或者主義的產生必然與其社會統治背景相關,18世紀末至19世紀法國經歷了三次資產階級革命和巴黎公社的無產階級起義,隨后大革命起義失敗,繼而波旁王朝復辟,人們對啟蒙運動宣揚的理性王國越來越感到失望和不滿,從而追求解放,反對古典主義和傳統學院古板模式。古典主義的中心思想是重新追溯到古羅馬時代的繪畫典范,以描繪宮廷貴族為主要對象,并對其大肆人工渲染使其滿足當時貴族的審美要求。而浪漫主義抒發藝術家的主觀性,對自然物體直接描繪,并不加以渲染,所描繪的情節具有“美”的自然性從而強調個性,偏重色彩的強烈情感。同時,浪漫主義也是對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以及理性主義的一種反駁。
2 浪漫主義美術的杰出代表畫家及其作品賞析
法國浪漫主義代表先驅人物熱里科一生短暫,自由崇拜馴馬演員,其作品關于賽馬題材多達千幅。他熱愛大衛和魯本斯富有激情的創作,并通過結合富有浪漫主義精神格羅等人的作品,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作品風格。在作品《埃普松賽馬》《受驚的馬》中以濃厚的色彩和巧妙的動態捕捉把馬的神情表現得惟妙惟肖。偏愛激烈的運動和有力的造型也使他獲得“法國米開朗基羅”的美譽。不過,熱里科的難得之處還在于他的畫筆蘊含著時代的感情。在19世紀初,一艘巨船梅杜薩號在誤任船長的指揮下駛往非洲的途中不幸觸礁沉沒,遺下的人們為了生存造了一只木筏求生。富有正義感的熱里科從此事出發創作了世界名畫《梅杜薩之筏》,期間他走訪多處具體了解此事,并通過制造木筏,請來病人做模特和海上航行來獲取真實環境。畫中風帆逆風吹行,造成了遇難者往求生方向的心情形成對立的緊張氣氛,情節激動人心,構思大膽且富有創造性,構圖嚴謹,畫面充滿跳躍感和激情,人物動勢生動有力,用色偏冷,光影對比強烈。這幅畫中整體色調沉重而陰郁,讓人感到生命的無助與脆弱,并把畫中人物看到救生筏瞬間的那種求生的渴望展現得淋漓盡致,顯示出震撼人的悲劇力量。熱里科通過寫實的手法從生活中獲取素材來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其作品充滿著激情也有痛苦。當這幅巨作在英國首次展出時,便被有些人視為浪漫主義的偉大宣言。另外一個偉大的代表人物德拉克洛瓦這位比熱里科小7歲的畫家曾和熱里科一起在羅格的畫室接受古典主義的學院派教育,后來都成為浪漫主義的大師。德拉克洛瓦才思敏捷,同時擁有著超乎尋常的幻想和敏感,《在地獄中的但丁和維吉爾》又名《但丁之舟》畫面的場景表現的是作者與他的向導羅馬詩人維吉爾穿越地獄的場景。兩人正乘船穿過一片水域,其中墮入地獄的靈魂絕望地掙扎著要爬上這條小船。這幅畫在當時人們的思想中引起了深刻的騷動,以強烈的運動感和富有激情的深度向傳統的古典主義展開攻勢。以其大膽巧妙的構圖和悲劇性的力量,對災難性場景的逼真描繪使他成為當時浪漫主義的中心人物。《希阿斯島的屠殺》更標志著浪漫主義繁盛時期的來臨。起因是希臘人為了從奧斯曼帝國獲取獨立發動了一場戰爭。戰爭第二年,歐斯曼土耳其襲擊希阿斯島,約有3000人被殺,數千人淪為奴隸。他描繪土耳其士兵包圍下的一群俘虜,這群人中有年輕的也有年老的,垂暮壯年存在于同一畫面,但在畫面中展現的是精神的羸弱和身體的無力,讓畫面具有發人深省的悲觀色彩。德拉克洛瓦構圖的原則,上色和色系選擇打破了傳統,以致藝術家格羅稱此作品是“對繪畫的屠殺”。在1830年巴黎七月革命為他的著作《自由領導人民》帶來靈感。畫中女神手執刺刀半裸上身出現在畫面的中心,高舉旗幟率領人們沖鋒陷陣。畫面中的千軍萬馬僅以五六個人便表現出戰爭的緊張感。主題明確,色彩對比強烈,感情生動奔放。畫中這種以象征手法表現對自由的追求,讓人們看到了勝利的希望,激發革命的熱情以及迫切希望改變現狀的渴望,讓人熱血沸騰。他曾給兄長寫信道:“如果我不能為我的祖國父親作戰,那我至少該為他作畫。”描繪就是一種釋放。在德拉克洛瓦的另一幅畫作《薩達納巴爾之死》把他的狂放不羈表現得更為充分。這幅畫沿著從左上到右下角的大弧度對角線構圖。畫面頂端,穿著白袍的薩達納巴爾斜躺在裝飾著巨大金象頭的床上,憂郁地注視著侍女們一一送給他的財富,這幅畫似乎充滿了尖叫和吶喊聲,充滿了汗水、血水的味道。在色彩上以強烈沖擊的紅色背景上混合著白色的肉體帶來視覺上的震撼。浪漫主義畫派以肯定、頌揚人的精神價值,爭取個性解放和人權為思想原則,其“浪漫”主要體現在追求理想世界與主觀愿望,注重感覺和情感的表達。正如黑格爾曾說:“浪漫主義所要表現的對象是自由的具體的心靈生活。”
3 結語
浪漫主義繪畫是歐洲繪畫史乃至世界繪畫史上的一頁華麗的篇章,為后世學者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浪漫主義的風景畫并不是寫實派,而是依據視覺感受通過肆意揮灑的筆觸和愉悅明快的色彩來體現大自然和諧的意境。浪漫主義大師畫筆下的人物都是敢愛敢恨的,人物個性都很鮮明,或贊揚,或披露,揭露了美與丑。19世紀浪漫主義的誕生是對當時新古典主義、學院派美術的一次革命,是對資本主義制度下受壓迫的人權的抗爭。
參考文獻:
[1]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作者簡介:孫瑜(1992—),女,黑龍江人,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7級美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造型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