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白 孫敬
摘 要:宋代繪畫注重表現社會現實生活及世情風俗,具有濃郁的世俗化情趣。本文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清明上河圖》、墓葬壁畫中的“開芳宴”以及表現北宋商旅場景的《磨車圖》等案例來分析宋代敘事畫中生活情境的表現方式,闡釋宋代敘事性繪畫中人物風情表現的時代特點。
關鍵詞:宋代;敘事畫;生活情節;表現方式
宋代統治者對繪畫的喜愛,加之市民文化的繁榮,推動了文化藝術的快速發展,也將繪畫藝術推向了鼎盛。宋代審美文化的一大特點是其不像漢、唐時期偏重對恢宏氣勢的表達,更注重對日常生活感受的表現,繪畫中的敘事性特征尤為明顯,而對于生活情節的“敘事”更是有較鮮明的時代特點。
1 民俗生活情節的“敘事”
《清明上河圖》是宋代典型的敘事畫,是由北宋張擇端以人物、場景為主要內容繪制的一幅大型歷史風俗畫長卷,展現了汴京郊野、繁華都市中人們不同的生活情節。
《清明上河圖》是一件以全知視角創作的繪畫作品,就像蘇立文先生所認為的,它的視角幾乎是電影化的,“穿行于河岸上,就好像一臺移動的攝像機。”運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將繁雜的人物和景象融匯于同一畫面中。空間上從外城東南角側的農田園林開始,向西沿著汴河溯流而上,經過內城通津門外的東角子門,再到繁華的保康門街結束。這種全知視角就是在一幅畫面中把不同場景中的人物置于不同空間中,從而呈現出不同視角多個單元的情節敘事。采用鳥瞰式的全景式構圖,將整幅畫作展開,既展現出宏觀遠景的節奏、韻律,又呈現出對微觀細節的描繪,如人物的動作、神情等,使畫面整體統一又富有變化,情節敘事收放自如。連接內外城的汴河作為將整個畫面情節聯系起來的敘事視點,是整幅繪畫的關鍵,對于各類場景繁雜情節表現的秩序性有重要意義。
該畫作不是按照平鋪直敘方法進行的敘事,而是借鑒文學作品中有開端、發展、高潮、尾聲、起承轉合的創作方法,以動靜結合的方式描繪人物及景象。畫面開端對景象人物的描繪為整幅作品的清明時節“敘事”進行了環境烘托;中段的先平緩后高潮又平緩的漕運情節,為下一步的商貿繁榮場面作了鋪墊;畫面尾段正向城里走去的騎馬、挑擔的人,與城里熱鬧的場面形成鮮明的對比。縱觀全畫,展示了商鋪林立、人物熙攘,一片氣派祥和的景象,畫家“平中見奇”的意圖在此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這樣一個混雜而又繁華熱鬧的場面中,放眼望去,好似不見激烈的矛盾沖突,卻又能窺見不同的階層特點。
僅以上述分析來看,《清明上河圖》是對民俗生活情節的“敘事”,而其運用的多種手法因其特色及呈現出敘事過程的優勢,成為歷代敘事畫的典范。
2 家庭生活情節的“敘事”
宋代墓葬中描繪生活場景的題材有很多,而“開芳宴”圖像則是宋代墓葬中最常見也比較典型的裝飾圖像。“開芳宴”也稱“開華宴”,主要是對于夫婦坐觀樂舞生活的敘事描繪。
宋代重家庭倫理,這是宋代審美文化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底層文化因素。宋太祖提倡:“厚人倫莫大于孝慈,正家道莫先于敦睦”。[1]所以講孝道成為宋代的倫理道德規范。有研究表明:“宋代家庭大約是以中間壯年夫婦為核心,上養老人,下育子女,直系血緣組成三代5口之家,和加上旁系血緣關系并存的復合型‘三代7~9口之家,大約各占一半。”[2]由此可見,家和則興在宋代的重要性,“開芳宴”圖像就是其最好的表現,同時也反映出當時人們理想中的家庭模式和正統的倫理道德觀念,這與宋代理學希望構建的倫理秩序是不謀而合的。“開芳宴”的大量出現印證了宋人對“和”為貴這一主流思想的認同。
北宋中期,“開芳宴”在河南北部地區就有了基本的程式。目前為止,在已發現的宋代墓畫中,有“開芳宴”的壁畫墓有許多,這些圖像雖然不是都在宴飲或賞樂,但都體現出了人們對和睦家庭秩序以及和諧夫妻關系的追求。“開芳宴”在宋代墓葬中的出現離不開政治、文化、技術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同時也體現出宋代文化的世俗平民化。“夫婦對坐宴飲圖、觀樂舞”是“開芳宴”圖像題材的核心敘事情節,在傳播中不斷簡化、程式化,最后演變為“夫婦對坐像”或者“一桌二椅”,其突顯的是宋代從漢唐墓葬壁畫的出行等宏大敘事向家庭生活情節細微敘事的轉化,體現了宋代講人倫的觀念。
3 商旅題材繪畫中生活情節的“敘事”
盤車類繪畫始于五代,流行于兩宋。盤就是盤繞環山之意,盤車圖多為崇山峻嶺中跋山涉水的舟車行旅等。如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存的《盤車圖》以及上海博物館所藏的《閘口盤車圖》等作品。
《盤車圖》反映了北宋時期商業經濟的繁榮發展,生動地刻畫了車夫商販暮前趕路投宿的生活情節。《閘口盤車圖》的年代有所爭議,本文認可其為宋初之作,此為禁軍士卒在東京門外的官磨周圍,為朝中和軍中的中秋節進行各種雜役的實景繪畫,構圖奇特,隱含等級觀念,飽含意趣。其以當時的一個官營磨面作坊為題材,敘述了官磨以及將面粉搬運到盤車上的整個過程,再現了北宋商業場景的繁榮,水磨是畫面中的一個重要敘事情節。該畫不僅簡單地表現了宋代科技水平以及皇家對藝術、經濟、技術的贊助,更是對高效廉潔政府的隱喻,同時也突顯了佛學的精神意蘊。它所展現出的社會發展狀況,為學者探究北宋時期的建筑、水利、車船及風俗提供了有效資料。
4 結語
本文以宋代繪畫為基點,對敘事畫中生活情節的表現進行了較淺顯的分析。繪畫的敘事情節不僅體現出繪畫的內在意蘊,也體現出了繪畫外在表達的多樣豐富性,進而表達出畫家的審美意趣和情感。敘事性表現的模式也折射出中國傳統繪畫的智慧高度,通過對宋代敘事畫表現內容進行梳理探究,更好地繼承、發展中國傳統藝術。
參考文獻:
[1] 徐松.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
[2] 程民生.宋代家庭人口數量初探[J].浙江學刊,2000(2):135-141.
作者簡介:陳白(1993—),女,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
孫敬(1963—),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通訊作者,研究方向:中國畫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