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瑛
摘要: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將進入高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民族民間藝術領域也已具備走向繁榮的外在條件,以流行音樂為代表的新北方音樂異軍突起,給新時代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提出了新課題,東北民族民間音樂如何傳承與發展,應該引起許多音樂創作和舞臺演出的從業者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關鍵詞:東北民族民間音樂;藝術起源;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5-0132-01
一、前言
我國東北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獨特的地域文化產生了浩如煙海的民族民間音樂,居住在這坐的滿族、蒙古族、鄂倫春、赫哲、鄂溫克和錫伯等少數民族,與漢民族共生共存、融合發展,產生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為中華民族藝術寶庫增添了或清新自然、或雄健豪放、或浪漫多情、或樸實無華的音樂奇葩。
二、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主要內容
東北民族民間音樂包括東北民歌、東北秧歌、東北號子和東北說唱等藝術形式,這些民間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藝術結晶。
東北民歌泛指東北漢族小調的統稱,它的歌詞受地理、語言、生活習性的影響,反映了東北人豪爽、粗獷的精神氣質和脾氣秉性,曲調極富地方色彩,是東北各民族開朗性格和率真情趣的表現。
秧歌是一種從關內走來的藝術形式,起源于關內農業勞動,是南方勞動人民插秧所唱的勞動小曲。東北秧歌集歌、舞、戲曲為一體,其主要的風格特點入鄉隨俗,與東北文化高度融合,風格上既有熱烈、火爆、潑辣的特點,又有穩靜、幽默、婉約的風情。
以林區號子為主的勞動號子,是在生產過程中逐漸形成一種勞動音樂,隨著生活的不斷變革,勞動號子已從單純的呼喊方式,轉為具有極強生活氣息和地域特征的民族民間音樂。
以二人轉為主的東北說唱藝術,同樣體現了東北文化的風格特征,劃入劃出、載歌載舞的方式,源于東北民歌和東北秧歌,也吸收東北大鼓等諸多說唱藝術,充分展現了東北淳樸的民風民俗和性格情感,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內核。
三、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藝術特征
東北民歌中漢族民間小調比較高亢嘹亮,音樂旋律較為寬廣‘厚重,歌曲韻味悠長,演唱聲音運用上也比較平直。如民歌《搖籃曲》纏綿悱惻、音調華麗;《月牙五更》情真意切、沁人心脾;樂曲《江河水》則悲傷得讓人幾近窒息。
境內的少數民族歌曲,如赫哲族創作的歌曲《烏蘇里船歌》、鄂倫春族創作的歌曲《走上那高高興安嶺》以及其他少數民族歌曲,風格潑辣、爽朗、火爆、粗獷,形象地反映了東北少數民族熱烈、率直、豪放、淳樸的性格。
東北秧歌、東北號子旋律平緩、節奏規整,與唱詞結合緊密,經常呈現字多腔少、前密后疏的表達狀態,這種節奏形式,給人以自然流暢的力度,充滿著無限的活力,有著濃郁的勞動特色和生活本真。
二人轉以民間敘事為主,說唱坐面充滿了倫理道德、社會秩序與真善規勸,音樂隨故事遞進發展,通過火爆、熱烈、悲情、幽默的轉換音樂,為人們所喜歡、所回味。
東北的民族民間音樂的調式以宮調式、徵調式為主,也有很多羽調式、商調式,很少出現角調式的樂曲。
四、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趨勢
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早期各地的民間小調,由不同時期的民間藝人填詞流傳起來。新中國成立初期,已經翻身解放的勞苦大眾把自己心中的情感,添加在傳統的唱詞、曲調上,所表達的情感中有對舊社會的恨,有對新社會的愛。
如傳統的《月牙五更》添上新詞后成為《翻身五更》。尤其是以郭頌為代表的民族歌唱家,在傳統東北民歌的基礎上,創作了《新貨郎》、《烏蘇里船歌》和《越走越亮堂》等東北民歌。
改革開放以后,東北音樂家們創作和整理了一大批優秀的東北民族民間音樂佳作,如《我愛你塞北的雪》、《北大荒人的歌》、《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等等。東北二人轉近些年更是風生水起,《小拜年》、《回娘家》、《小帽》等風靡一時。
但是近一個時期,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確實出現了創作難、演唱難的困境,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后期,我國音樂舞臺上很少聽到有新意、有影響的東北民歌新作了。要想使東北民族民間音樂重現以往的輝煌,必須得到各級領導層面和業內人士的高度重視,認識并正視東北民歌、民樂的創作難度,營造作者愿意寫、演員愿意唱、群眾愿意聽的良好氛圍,加強對歌手的培訓、宣傳,采取和運用東北民歌、東北民樂在一些比賽中的強勢地位。
五、結語
總之,東北民族民間音樂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又有當今很好的社會氛圍,樹立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喜歡的就是優秀的精品觀念理念,展示東北民族民間音樂自身的優勢與特色,使更多的優秀音樂已成為東北百姓重要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