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高校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互聯網+”背景下,如何在教學改革中對接企業和社會需求,創新環境設計類課程教學模式,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為例,展開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關鍵詞:“互聯網+”;環境設計專業;制圖與CAD課程;教學模式
“互聯網+”是“利用互聯網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連接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1]當前,隨著教育的高度信息化和智能移動終端的逐漸普及,學習方式越來越靈活多樣,應用型本科院校面臨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在“互聯網+”背景下,如何高效使用網絡多媒體資源和手段,保證應用型本科院校高質量的教育教學,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點,同時也是筆者研究的初衷。
1 制圖與CAD課程研究現狀
高質量的大學教育離不開高質量的課程建設和實施過程。課程建設作為教學活動的最直接依托,可以稱得上是大學教育的核心環節。作為更接近高等職業教育的一環,當今我國許多應用型高校教學模式遠未成形,簡單套用普通學術型教育的案例不勝枚舉。淺層原因是思維慣性,深層原因是兩種不太相容的教育體制使然。職業教育的核心要義在于,真正按照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按照企業崗位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相應的技術技能人才。環境設計專業的制圖與CAD課程還是以課堂講授為主,采用“理論先行+實踐練習”的方式,忽略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課程內容多注重對軟件工具的使用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學方法單一,忽略了專業的創新能力培養,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2]
搜索中文期刊數據庫(知網)可知,2007年至2018年發表的論文中,涉及應用型本科制圖與CAD課程以及教學研究的文章只有24篇。在這為數不多的文章中,作者主要從課程目標、教學方法、課程設計、綜合環境、課程關聯、問題研究等方面進行了不同方面的探索。從上述結果來看,現有的關于應用型本科基礎軟件課程教學方面的研究,內容比較分散,深度相對不足,多停留在表層經驗總結上。在環境設計類教學領域,關于制圖與CAD課程教學適合應用型本科專業教學中獨特的課程目標,構建適合應用型本科專業教學中獨特的課程內容,如何開展校企合作,關于學生新時代技能學習模式的教學研究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
2 制圖與CAD課程實踐困惑
制圖與CAD課程一般為必修課,是一門緊密聯系工程實際的重要課程。課程要求學生掌握CAD設計軟件的基本操作,學會室內、室外設計圖紙的電腦繪制,培養適應現時和未來環境設計行業需要的高素質實用技能型人才,同時通過課程學習培養學生的獨立操作能力、嚴謹的科學態度、良好的職業道德及初步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際的課程教學中暴露出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2.1 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
制圖與CAD課程上課地點一般為多媒體機房,教學主要采用示范操作法。教學主要為教師在機房使用CAD軟件進行知識點闡述和繪圖操作演示;學生按演示步驟進行操作實踐練習;然后教師針對個別性問題進行輔導。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學示范案例一般比較簡單,主要偏重Auto CAD軟件操作,常忽略與實踐項目的結合。特別是對環境設計專業圖紙如施工構造及節點詳圖等涉及稍少,對于教學目標和企業需求來說是遠遠不夠的。而作為個體的學生,接受能力和實際操作水平參差不齊,特別是學生的識圖和項目空間分析能力不夠,不能理解工程制圖的準確表達,從而導致教師輔導的內容和范圍太廣,應接不暇。一堂課下來,教師可以說心力費盡,但是學生的收獲不多,無法提高實際繪圖能力,教學效果一般。
2.2 學習資源匱乏,無教學配套的合適教材
從普遍意義上看,圖書館與教材是學校學生獲取學習資源的傳統方式,目前已無法滿足現代信息化社會的需求。應用型本科特別是民辦本科院校圖書館相關環境設計專業的參考書、工具書、前沿研究等資源有限,再加上藝術類紙質資源價格不菲,更新換代較快,難以滿足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渴求。與此同時,社會上公開出版的教材,來自學界的大多過于理論化,而來自企業界的又過度工具化,兩者均不利于學生的自我學習、教師的課堂授課。在實踐中,不少應用型大學在制圖與CAD課程教材的選用上,常常把普通本科的教材直接拿來使用。最大的困惑在于,教材在內容上偏向理論教授與工具介紹,缺乏結合企業項目的“真案實作”,有些不著地氣;也正因為所學內容與實際工作關系不大,所學非所用,效果不理想。
2.3 課程學習缺乏有效的交流
課程教學主要由教師主導,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創新意識沒有得到體現。再加上學時和教學方法的限制,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十分有限;課外學習基本處于無人指導、管理與監控的狀態,再加上CAD課程本身過多的命令和制圖的規范的要求,學生課下復習往往無從入手,出現上課會做,課下不會,下節課忘記的情況,知識與技能得不到有效的鞏固和發展。學生普遍認為專業課程學習頗有難度,失去學習信心,客觀上為教學的順利開展增添了不少障礙。
2.4 課程考核方式欠妥
常規的考核往往單純考核學生的操作成績,一般課程考核均采用平時成績(30%)+期末考試(70%)的方式,且主要為上機操作。考核不能體現學生的整體素質、設計理念、團隊能力等,這與課程目標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相背,也與企業對員工的要求不一致,考核方式有待提高。同時,期末考核中,簡單的人機對話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形式化傾向比較明顯。
3 構建“互聯網+”背景下的制圖與CAD課程教學新模式
不同于傳統教學,“互聯網+”背景下的制圖與CAD課程教學新模式強調資源利用的多元化,強調師生間深度的交互性與協作性,方便教師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方便學生認清自我,提高學生信息獲取能力與學會學習能力。新模式要求制圖與CAD課程教學真正發揮互聯網的優越性,充分利用豐富的多媒體資源,立足于學生具體學情,設計好課前、課中、課后各個教學環節,實現虛擬學習與現實學習的無縫對接,真正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大幅度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3]
在“互聯網+”背景下,制圖與CAD課程教學新模式要特別注重以下3個方面的創新舉措。
3.1 樹立共享式一體化教學模式
積極適應“互聯網+”的社會新現實,摒棄傳統“填鴨式”教學方法,堅持資源共享的新理念,設計全新的課程教學模式。積極挖掘優質的網上課程教學資源,對學生無條件開放各類數字圖書館資源,利用網上課程中心、慕課、微課等新技術手段,將傳統課堂教學變為全方位的信息化教學,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深層次、高質量的學習資源;利用微博、微信、易班等移動互聯網平臺共享資源,進行自主學習、互動交流和信息反饋。學生課前使用互聯網平臺進行相關知識點的自主學習;課程上,教師積極引導、小組協作,實踐練習、發表設計方案,溝通交流;課程上或課程結束后,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經驗和成果通過網絡平臺分享出去,學生間相互學習,認清自己的優點和不足,[4]逐步提高專業設計能力。共享式一體化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變固定學習為移動學習,一方面拓寬學生學習的渠道和知識結構體系,切實提高學習的質量與深度;另一方面實現知識成果的廣泛擴散,讓課程的結果以互動的形式進行檢驗,能夠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
3.2 采用多種教學策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由于環境設計專業的獨特性,必須緊密把握時代需求,注重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與空間思維能力。環境設計制圖與CAD教學主要通過正投影法和三視圖表達空間形態,學生如果缺乏空間感和尺度感,無法準確把握空間形體和準確繪制圖樣,直接影響教學的順利完成。在“互聯網+”背景下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把抽象的空間概念具象化,解決形體投影圖中難以理解的問題,使專業知識便于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學效果。[5]例如,借助表現力生動立體的3D虛擬技術,使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變得更具趣味性、生動性,利用互聯網三維家、酷家樂等軟件建立模型,感受真實尺寸、把握空間形態,認識材料與構造,深度認識施工圖紙中細部構造,幫助學生拓展空間思維能力。借助互聯網廣泛的平臺,采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接受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3.3 開發項目資源庫,深入推進項目制教學新機制
在“互聯網+”背景下,應用型高校應充分利用與市場緊密結合的天然優勢,通過與企業合作建立工作室、工作坊、實訓基地等靈活機制,讓企業參與到課程體系開發中去,通過企業提供實踐平臺和項目資源,共同開發專業項目資源庫。課程教學中以項目為依托,探索用小組的形式進行實踐教學。充分體現任務引領、實踐導向的課程設計思想,圍繞課程目標,建立符合職業崗位情景的教學環境。把企業項目或比賽項目直接引入課堂;教師發揮好引導者角色,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整表現設計作品;在引導與創作中,學生主動和社會接軌,加深對環境設計專業的理解,不斷地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同時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綜合素質,積極適應新時代工作的新要求。
3.4 利用“互聯網+”技術,著力培養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
“創新思維是設計師的第一要素,沒有創新精神,就沒有觀念更新,設計作品就缺乏豐富的表現力。”[6]沒有創新就無所謂設計。[7]環境設計項目的設計和制作是具有創新性和創造力的活動,課程教學應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跨專業、跨學科學習,廣泛了解藝術相關學科及文化、科技等知識;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個性,挖掘學生的潛能,鼓勵他們主動研討和表達對空間形態的認識。完成環境設計項目的圖紙就是一個藝術創造的過程,項目的風格特色、空間的布局、造型的設計、材料的運用和燈光的布置等都是需要學生獨立思考和富有創意的完成。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利用創意思維完成項目制圖,在實踐項目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也是本課程需要進一步考慮的重點問題和深化研究的方向。
在上海乃至全國的眾多高校中,民辦本科院校中的環境設計專業特色并不十分明顯,課程設置及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在“互利網+”背景下,民辦高校應大刀闊斧地展開課程教學改革,深入對接企業發展中的崗位需求,通過學習資源共享、開發工作室機制和采用多層次、多維度的教學策略等措施,把劣勢轉為優勢,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團隊合作和過硬的實踐動手能力,體現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價值,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
[2] 許翔宇.應用型民辦本科院校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改革探索[J].現代婦女,2014(12).
[3] 李艷妮.關于創新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7(06):133-134.
[4] 魏薇.“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創新模式研究[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18(3):147-149.
[5] 張淑艷,雷光明,成彬,張青.三維CAD輔助工程制圖教學的方法[J].圖學學報,2014(3):464-468.
[6] 何曉佑.關于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科建設的思考[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3(2):68.
[7] 潘魯生.設計藝術教育筆談[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194.
作者簡介:周紅旗(1977—),女,碩士,副教授,任教于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環境設計系,研究方向:環境設計專業教學與課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