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琴英
摘要:我國是由56個民族所組成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由于各個民族所處地域不同,因而導致了各民族之間有不同的文化差異,不同的文化差異就會有不同的文化遺產。隨著生態旅游業的新興發展,越來越多的地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生態旅游相融合發展。馬窩山歌是松溪縣民間傳統音樂的代表,它具有曲調豐富、體裁廣泛等特點,被列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結合松溪縣的馬窩山歌,將馬窩山歌與松溪縣的旅游業結合在一起,提高松溪縣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本文重點闡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根據相關的問題提出解決策略。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旅游;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7;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5-0248-02
一、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給旅游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靈魂和血液,旅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提供了平臺。旅游業的發展如果缺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則顯得旅游缺少魅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沒有旅游業來承載則顯得沒有活力。如果一件旅游產品中缺少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涵養,那么這件產品就在市場上就很難立足,無法博得顧客的眼球,很多顧客在旅游的過程中,實際上就是在體驗文化和感悟文化和尋找文化,現如今,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的融合發展,對旅游業來說是注入了新的靈魂和血液,是一種質的升級,只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生態旅游這兩者有機地融合起來,才能形神兼備、互融共進、激發出新的塋命力。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生態旅游的融合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就注定了我國擁有無比豐富的歷史文化旅游的資源,就目前調查來看,我國現存可供觀光的旅游景區大概有1萬多處,數量已經非常巨大,但是目前已開發并且可以接待游客的卻僅僅只有1800多個地方,不足20%,在這期間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價值還沒有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掘,造成了文化旅游資源的浪費。同時發掘在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存在著一些規劃不當的問題,這也會對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浪費。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信息化技術配套基礎設施落后
傳統意義上的文化旅游配套基礎設施,不僅僅只包括旅游所涉及的交通業、飲食業,酒店業,也應該包括在旅游中融入新信息技術的基礎設施。目前我國在新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比方說交通擁堵問題、酒店服務問題、文化旅游問題以及旅客素質問題等,這種現象尤其是在那些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地方更為嚴重,即使在它擁有很優秀的文化旅游資源的前提之下,由于缺乏相應的信息化技術的配套設施,這也會對文化旅游業的發展產生阻礙作用。
(三)非遺文化旅游發展資金不足
非遺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必須要以文化為基礎,以歷史文物景觀和文化底蘊為核心,涉及到方方面面,它不是單獨存在的,是一個連鎖產業,因此它的正常發展和運行需要大量的資金作堅實的后盾,而我國目前非遺文化旅游各方面主要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的投入,小型企業和民營資本的介入都很少,其他像金融行業的機構也沒有發揮作用的空間,更別說是資金的投入了,這種政府的“壟斷”行為其實并不好,這就會使得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業的融資渠道單一,導致發展后勁不足,因為政府所能提供的資金支持和投入畢竟是有限的,無法做到長久,長效,及時的提供。
(四)缺乏專業人才
步入21世紀的今天,什么最重要,答案肯定是人才才是最重要的資源,旅游業也不例外,我國雖然有五千年的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但是由于我國發展文化旅游業起步較晚,時間較遲,文化旅游業是最近幾年才時興起來的,所以在專業人才的培養上明顯有較大的落后,很多國家高校也是近幾年才開始發展旅游專業的,所以也就導致文化旅游業的專業人才不能跟上時代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由于松溪縣馬窩經濟發展落后、交通不便,很多村民都遷徙到其他臨近的鄉鎮和縣城,居住在馬窩的人越來越少,會唱山歌的人都是老人,年輕人大多數受到現代音樂的影響,大多數不愿意學山歌,所以山歌的傳唱面臨著失傳的風險。1987-1989年三年時間,松溪縣政府在全縣范圍內收集、整理,并整理出版了《松溪縣民間歌謠集成》-書,這本書只收集了一小部分馬窩山歌。由于缺乏專業的音樂人才,所以這些山歌只是簡單記錄了山歌的歌詞,并沒有對山歌的曲調以及其他內容進行詳細記載。所以,導致了大量的優秀民間音樂的流失,這也影響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生態旅游的結合。
三、解決措施
(一)重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扶持文化傳承
重點保護非遺文化遺產這有利于強化文化遺產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促進民族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同時有利于維護世界的和平與正義;有利于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于人類社會應對各種現代性危機以及嚴重的社會問題,具體措施如下:在全國各地區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進一步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認定和登記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以及分布的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并且做到及時向社會公布普查結果;要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抓緊制定國家和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明確保護范圍,提出長遠目標和近期工作任務;要搶救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有效措施,抓緊征集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和資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博物館或展示中心。
(二)打造生態文化品牌,創造領軍文化旅游產品
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很高,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傳承、保護、開發源尾村森林、文化資源,從生態、文化、山水、休閑出發,我們應對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進行強有力的指導和操作,按照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對文化旅游資源進行科學的管理,重點去發展那些有自己顯著特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能達到雙贏的項目,并且打造具有本地唯一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產品,堅決把文化旅游資源和文化旅游產品做到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高游客量和高銷售量。我們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把那些豐富的資源優勢轉變為我縣經濟優勢,努力去做到與所在省、市所擁有的文化資源的大旅游圈(武夷生態旅游)進行連點互動。松溪縣馬窩山歌作為客家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在山上勞動、田間勞動男女之間表露心情的一種形式,是客家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將馬窩山歌和當地的生態旅游結合起來,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但是當前大部分旅游產品開發沒有充分利用馬窩山歌。針對這種情況,松溪縣可以定期組織民俗文化節,以山歌為載體,將松溪縣的其他資源連接起來,打造松溪縣鄉村文化品牌,讓游客體驗到松溪縣馬窩山歌的獨特文化魅力,促進松溪旅游業的發展。
(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宣傳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今世界是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在社會各個領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也需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當地政府利用電視臺,通過攝像機、錄音機等形式將馬窩山歌錄制下來,并進行全面收集整理,以免因為老人過世以后,山歌無人傳唱,造成文化的遺失。將這些山歌收集以后,當地宣傳部門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進行傳播,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馬窩山歌,從而吸引更多當地年輕人去傳承和保護。這樣也解決了馬窩山歌后繼無人的局面。通過互聯網的傳播,讓更多的人喜歡上馬窩山歌,從而愿意到松溪旅游,促進松溪旅游業的發展。只有這樣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生態旅游業結合起來,相輔相成。
四、結語
總而言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是我國非常寶貴的一筆無形的財富,我們不要等到它無聲無息的消失之后才懂得它的可貴,那時冉去珍惜和后悔都會無濟于事,它附著了很多的文化信息資源,同時也是中國五千年文化歷史的見證者,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著的文化,它并不是單獨而存在的,現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和現代旅游業進行了有機的融合,但是在融合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因此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生態旅游的有機融合路漫漫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