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霞
摘要:進入“互聯網+”時代后,特別是發展到了當前“互聯網+手機”時代,良好的形象,對于城市而言,就意味著宜居、宜游、宜學、宜創業、宜發展,就意味著比一般的城市多更多的發展機會。本文從城市形象塑造的必要性、城市形象的概念、類型與城市形象塑造的意義這幾個方面著眼,對“互聯網+”時代的“城市形象”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城市形象;必要性;類型;意義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5-0279-02
一、“互聯網+”時代城市形象塑造的必要性
美國的凱文·林奇在《城市的印象》一書中提到:“良好的環境印象給它的擁有者重要的感情庇護……清晰的可識別的環境不僅給人們以安全感而且還增強人們內在體驗的深度和強度。……城市本身就是復雜的社會的一個有力象征,如果它有良好的視覺形象,就會有更強的表現力。”
時代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再是當初剛有網絡的時代了。進入“互聯網+”時代后,特別是發展到了當前“互聯網+手機”時代,形象傳播早已從最初的商品、品牌的專利,發展到了當下小到個人需要形象的塑造與傳播,大到一城乃至一國都需要形象的塑造與傳播的階段了,良好的形象對于城市而言,就意味著宜居、宜游、宜學、宜創業、宜發展,就意味著比一般的城市多更多的發展機會。那么,什么是城市形象呢?
二、何謂“城市形象”
對于形象,大家比較熟悉的是人物形象或品牌形象。
“人物形象設計是圍繞人的生活范圍進行的,包括人在生活中每個細節的形象安排,如:出去旅行或去休閑場所時的穿戴該如何選擇、容貌該如何設計、發型應如何梳理:平時上班該以何種形象出現或面對客戶和顧客:參加正式的場合該如何裝扮自己:不同風格的聚會該如何變換形象:找工作時該以何種形象面對考官;如何設計人生中最美好的形象,等等。在生活中,形象是社會公眾對人物個體整體的印象和評價,也是人的內在素質和外形表現的綜合反映。”
因此,我們一般認為人物形象指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教養、氣質等給他人留下的印象;人物形象,他人通過視覺可以看見的,如秀色可餐、羞花閉月、沉魚落雁等等;他人通過嗅覺可以聞到的,如聞香識美人等等;他人通過觸覺可以觸摸到的,如膚如凝脂等等;他人通過感覺可以感受到的,如溫潤如玉等等。
品牌形象相對于人物形象而言,并沒有那么直觀和直接。我國的品牌形象塑造與傳播活動是古時候就已經有了的,但是品牌形象這個概念卻是后來從西方引進的。“品牌是品牌主體一切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總和的縮影。”現在的品牌形象,一般主要是指商品、公司或企業或別的組織或各種團體,在流通領域中、在各種電商平臺中、在各種傳播媒介中(如微信公眾號、優酷等播放平臺等)、在廣大公眾的心目中,所綜合呈現出的、頗具個性的綜合特征(也許包括視覺、嗅覺、味覺、觸覺、感覺等)。品牌形象一般體現了公眾對該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公信度。在現實生活中,品牌形象與品質密不可分,只有外在包裝的好(視覺包裝好),卻沒有相應的實際的品質相映襯也是行不通的,就算蒙混的過一時,也是終究是不長久的。特別是到了“互聯網+”時代,形象的包裝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時間和精力,但損毀往往是一瞬間的事或一件微不足道的事。用“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來形容“互聯網+”時代的品牌損毀,亦不為過。“品牌傳播的重點是形象傳播,品牌形象是消費者對品牌、產品和服務等的心理感受的總和。”因此,我們現在往往會認為品牌形象是一個組織或社會團體綜合實力與品質的具體體現,是公眾對品牌及品牌背后的組織和社會團體的所有聯想的集合體現,是品牌在公眾心中與印象中的綜合體現。
隨著時代的發展、形象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形象的應用日益廣泛,城市的發展也從一般的舊城改造和一般的生產性建設或生活適需式的建設,到了今天要求城市也要進行形象塑造與傳播的階段。“城市形象主要指由建筑物、綠化、自然資源(如城市中的自然水體、自然山體等)、各類城市設施(如路燈、休息座椅、廣告牌等)等諸多因素構成的具體物象,這是城市景觀設計的基礎。”
三、“城市形象”的兩種類型
不論是北京、杭州,還是首爾、東京,均有它們所特有的形象塑造體系與傳播推廣方式;成熟的城市形象,為這些國際性的大都市贏得了比一般的城市更多的發展機會、如泉涌般的人才。綜觀這些城市的形象,可以總結出當下的城市形象主要可以有以下兩大類型:
第一類是視覺形象。
視覺形象以經濟、文化、科技、生態、環境為基礎,具體可以分為三種:各類景物、建筑建設與各種顏色。各類景物主要指自然景物、歷史人文景物與各種造景。各類建筑建設主要指城市建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小型景觀建設、綠化帶建設、江河溝渠流域建設、各類標志建設、各類廣告牌與組織名牌、各類墻體裝飾等等。各種顏色是指各類自然色彩、各種歷史人文色彩、各種造景或建筑建設色彩、各大組織或社會團體的標準色和市民的服飾妝容等呈現的綜合色彩。
第二類是感覺形象。
感覺形象以政治、教育、法律為依托,具體主要指城市給市民或游客或外來人員的整體的印象和生活、工作、學習、旅游感受。比如市民形象、作風、各種文化、當地的風土民情等。
四、兩類“城市形象”的不同
這兩種城市形象的不同之處主要有:
第一類的視覺形象,側重的是城市的物質建設,強調城市本身的基礎建設和發展,體現的是城市的硬實力,對外展示的是城市在經濟、科技等方面的綜合性實力。
這一類的城市形象,往往是通過城市的環境形象展示出來的;是城市內外公眾與這座城市“初相識”時形成的“第一印象”。在現實生活中,一般體現為城市中的自然景物生機勃勃,綠樹成蔭;歷史人文景物保護妥當,修復合理有序;各種街頭、社區的造景,精致不泛濫,且富有藝術特色和寓意。
城市建筑的功能劃分合理,不亂搭亂建,不違章;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部分規劃有序,設計妥當;城市小型景觀建設與綠化帶建設,能有效地考慮審美與生態的雙效融合;江河溝渠流域開發利用合理,污染治理有效甚至沒有污染;各類標志建設、各類廣告牌與組織名牌,設計的富有地方特色,兼顧實用、安全與審美;各類墻體裝飾富有文化氣息和藝術特色。各類自然色彩搭配,富有春夏秋冬四季特色,分明可人;各種歷史人文色彩修復、保護得當;各種造景或建筑建設色彩繽紛而不繁雜;各大組織或社會團體的標準色富有個性和科技風范;市民的服飾妝容等和諧而富有格調。總之,整個城市視覺形象呈現出一種干凈、整潔、和諧、有序、合理而美好。
第二類的感覺形象,是人們在城市中生活、工作、學習等,到城市中旅游,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與城市中的“城民”相接觸、交往,感受這個城市的文化氛圍,體驗這個城市的風土民情,從而產生的體驗、感覺和印象。
這一類的形象往往是通過這座城市的兩個群體體現出來的;第一個群體是由“公務員+教師+醫生+軍警”等等的公務組織工作人員群體,他們的服務水平與態度會形成城市形象對外傳播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影響成分。廉潔高效、開明開放、公平公正、專業專注的公務組織工作人員群體形象,一定能給城市形象加高分。
第二個群體是市民群體,他們的生活方式、言談舉止、處世態度、教育程度、文化素養、個人習慣,甚至妝容裝束是殺馬特還是陽春白雪等,都往往會對公眾的印象產出直接的影響。勤奮好學、善良勇敢、兢兢業業、與人為善,有著較高的文化教育程度、思想認識、精神境界與法律倫理道德意識的市-民群體形象,一定能在城市形象對外傳播中錦上添花。
這兩類城市形象在現實生活中,第二類的城市形象往往是伴隨著第一類的城市形象產生的,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果說第一類的視覺形象提高的是城市對外傳播中的口碑和公眾中的知名度的話,那么第二類的感覺形象提高的則是更為難得的公眾的公信度。
五、本文中“城市形象”的意義
一座城市在“互聯網+”時代,在對外傳播過程中、在招商引資中、在人才引進的時候,這兩種城市形象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種的視覺形象有利于大家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利于吸引人才、資金的引進;第二種的感覺形象則是有利于將人才留下來,形成的是更為深層次的影響。
兩類形象相結合形成的是完整的、辨證的城市形象,向城市內外的公眾展示的是城市的全方位、多層次、多視角的實力,向城市內外的公眾展示的是城市的昨天、今天,甚至還有明天。
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一)對內的意義
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提升市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可以讓新來的市民產生自豪感,讓原有的市民增強自豪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影響力呢?因為,當市民縱志一心在城市領導群的領導下,大家有力一處使只為建設良好的城市時,自然而然就會產生良好的氛圍了;這樣的氛圍下,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就會產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自然就和諧了。城市的主人翁的意識,會激發市民們的責任心、激發他們的干勁,從而在市^民間形成和諧相處的良性循環。
(二)對外的意義
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在對外進行城市形象傳播時,產生良好的宣傳效果,從而吸引外來開發者的合作,吸引新的資金投入,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此外,在引進人才方面,良好的城市形象更容易在人們的心中形成“宜居、宜游、宜學、宜創業、宜發展”的猜想和印象,從而在人才引進競爭中更有可能吸引到更高品質和更多的人才,也更有可能引進更為適合這座城市繼續發展、建設的“適專”人才,從而提升城市的軟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