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笑
摘 要:最近幾年來,人們已經逐漸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在進行室內設計時,許多建筑師都會從傳統的建筑符號當中汲取靈感。我國地域遼闊,民族數量眾多,不同的區域、不同的民族在文化習俗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古建筑符號也完全不同。本文以建筑符號的內涵為依據,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使古代建筑逐漸與現代建筑相融合,從而增強現代室內設計的創新性。
關鍵詞:民間古建筑;元素;室內設計
1 民間古建筑元素的分類
1.1 圖案類元素
在我國各種類型的古建筑上刻畫著各種不同的符號,也即古建筑圖案,具體包括壁畫、篆刻等。圖案符號屬于能指符號,可以清晰地反映祖先對于自然的感知。以滿族地區為例,梅花鹿、喜鵲等圖案意喻幸福,而南方地區則多用花鳥圖案來意喻家庭美滿。
1.2 建筑結構元素
我國的地域十分遼闊,不同的地區,其自然條件不同,社會條件也不同,所以形成的建筑結構符號也不同。建筑結構的形式十分復雜,具體又分為石構與木構兩類,木構建筑適用的范圍更為廣泛。各個地區的建筑符號之所以不同,最重要的原因是受到外部環境、宗教習俗及社會文化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在劃分建筑結構時,可以將地域特征作為依據,深入分析自然、社會及人文等不同因素對古建筑符號的影響。
1.3 建筑色彩元素
人對于色彩的感受非常敏銳。比如暖色會讓人感覺溫暖,而冷色則會帶給人寧靜的感受。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對于顏色的理解也全然不同,在蒙古人眼中,白色象征著光明與純潔,藍色代表寧靜;江南地區的白墻灰瓦代表著一種詩情畫意。建筑色彩的指示意義,可以與當地的地域特色及人文因素相結合,使當地的文化特征更加鮮明。
1.4 建筑材料元素
現代大多數建筑均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雖然具有十分濃厚的現代氣息,但卻失去了原本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建筑材質能夠表現各個地區建筑文明發展的歷程,并且具有新的指向。以客家土樓為例,大多數選用黃木及山木作為建筑的材質,傣族吊樓則主要采用竹片與茅草進行建造。這些材料基本取材于自然,最后會再度回歸自然,不會對自然資源造成任何破壞。而這種就地選材的設計方式可以使建筑和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從而有效避免過度開采自然資源,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保持和諧,有效地優化與維護了人們的生活環境。現代社會中以各種混凝土建筑為主,而人與自然之間保持和諧的區域,可以讓人們暫時擺脫束縛,放下生活的壓力。
2 民間古建元素的具體運用
2.1 在空間上的運用
在設計室內空間時合理地應用古代建筑的結構符號,首先必須對室內空間進行二次分割,以各個空間的功能為依據,展現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我國建筑體系及建筑結構十分復雜,可以運用的建筑符號也十分豐富,在依據空間的功能運用不同的建筑符號時,可以根據需求,選擇借用或者重構的方法。例如,重新設計梁柱的構件或者門樓的形式,然后在室內設計當中加以運用,不僅能體現少數民族的特征,還能夠更加合理地劃分空間,確保室內空間的功能與傳統元素相互融合。除此之外,我國區域十分遼闊,建筑設計必須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以嚴寒地區為例,建筑符號必須同時滿足冬季保溫和夏季隔熱的雙重要求。以窗戶的設計為例,首先必須考慮保暖方面的需求,要設法確保室內采光,以最少的資源來提升室內的溫度。在夏季炎熱而冬季寒冷的區域,圍護結構必須同時具有隔熱與防寒的雙層功能,要注意采光與日照,確保室內空氣流通。而南方地區的窗戶設計則要考慮遮陽,從而有效減少輻射,確保室內空氣自由流通。要充分利用太陽能,而溫帶地區則應當盡量選用具有存儲性能的材料,白天時可以充分吸收熱能,然后在晚上釋放。這種設計方式可以使建筑符號的整體環保性能得到最大提升。
2.2 色彩元素的運用
對室內設計而言,色彩十分重要,合理地搭配色彩,不僅能夠增強室內設計的格調,還可以提升整個設計的品位,還可以讓光線的效果更加平衡。在對室內空間進行設計時,首先必須分析業主的喜好,要讓業主參與設計,要注重體現室內設計的個性色彩,注重提升室內設計的品位,從而可以有效避免因設計者與業主之間在文化方面存在差異,而導致設計方案無法統一,進一步提升室內設計的水平。合理運用色彩符號可以裝飾室內材質,從而增強整個建筑的魅力。以蒙古風格的室內設計為例,在裝飾時,不能直接將蒙古包整個搬進室內,但可以在室內設計當中靈活地運用藍、紅、黃、白等色彩。由此可見,色彩符號的運用能夠充分展現獨特的蒙古包文化特征。通常在頂棚與墻面采用白色來展現蒙古族人民在色彩方面的喜好,而沙發靠墊則可以采用紅色,充分體現蒙古文化的內涵。以上的色彩設計可以讓人們充分體會蒙古族文化,就好像自己端坐在蒙古包中。所以,在選擇和搭配色彩時,必須重視色彩的符號功能,還必須顧及設計室內空間時的顏色規則,避免出現顏色混亂的情況。在選擇顏色時,還必須考慮家電裝飾方面的問題,使各個空間的色彩保持和諧。
2.3 材質元素的運用
古建筑符號都采用特殊的手法進行了處理,不同的材質帶給人的感受也不同。以木材為例,其通常會讓人覺得穩重,而不銹鋼通常讓人覺得冰冷。在運用材質符號時,由于古代的自然資源存在地域性差距,而且不易運輸,所以人們通常都會因地制宜地選擇材質。而在現代社會中,因為交通方便,技術手段先進,很多建筑材料都可以遷移,人們即使生活在異地,也可以感受到來自家鄉的溫暖。例如,可以通過現代技術模擬一些稀有的材質,從而避免過度開采珍稀木材,同時還可以增強室內設計的效果;還有一種方法即提取材質的符號,然后用其他方式轉換,以嶺南的牡蠣墻為例。有保護海洋資源的限制,不能大量地捕撈牡蠣,在設計時,可以運用各種類型的馬賽克作為替代,從而獲得牡蠣墻的效果,進而體現嶺南的文化色彩。
參考文獻:
[1] 王建省,戴智彪,王宗澤,金璇.中國古建筑特點及主要結構形式[J].中國科技信息,2016(23).
[2] 陸燁,俞蘭.地域性古建筑符號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6(03).
[3] 吳麗玲.中國傳統建筑裝飾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建材與裝飾,2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