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人類社會這個大的社會背景和認知審美的影響下,服裝領域的變化總是日新月異,但是總體朝著多元化和個性化的趨勢發展。中性風格便是在更迭的潮流中應運而生的,這種風格打破了傳統服裝設計中對于男裝和女裝的狹隘定義,讓服裝設計突破性別,淡化和減弱男女之間的性差別特征,模糊了世人對男性和女性的傳統的設計手法,成為一種新的服裝設計風格。
關鍵詞:中性風格;現代女裝;設計方法;影響
0 引言
中性,unisex,是無顯著性別特征的一種表現形式,中性的表現形式在服裝設計中直接體現的是對男女性別的模糊和弱化,這種弱化性別的服裝風格和樣式適應性及其廣泛,不同年齡層次,不同經濟基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都可以在可以在此類風格中找到合適的款式,也意味著男女平等,人與人之間的無階級,無分類的進步。
1 中性風格形成的原因
1.1 社會與政治因素
在一段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男性被認為是人類社會的主宰者,他們是整個社會經濟的支柱,是政治權利的中心,甚至是生產力進步的推動者。女性則被認為是男性的附屬品,她們是男性財富和地位的炫耀工具。所以,以男性視角為出發點的審美標準是男權社會的審美基點和主體。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文化多元化趨勢的推動,女性越來越多地開始參與到社會生活中來,逐漸有了自主的意識和反抗的決心,伴著女權主義運動的發展,女性逐步脫離男性的控制,獲得了新的社會地位和大眾的認可。中性化的風格,就起源于對男女性別特征的模糊,主要體現在女裝向男裝趨同的現象之中。
1.2 心理因素
打破傳統、挑戰權威是人類萌發中性化思潮在心理方面的主要原因。隨著人文主義的復興,人們開始追求自由,追求個性解放,追求個性突出,厭惡和排斥專制和束縛,想從世俗中掙脫出來,這種思想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中性美的流行。
2 中性風格對現代女裝設計方法的影響
在傳統領域的服裝設計思維中,基于男女性別的生理性結構設計是主流。男性身材高大,體型健壯,肩膀寬厚;女性個子較小,圓潤,體態豐盈。服裝就作為展示外部形象的一張名片,承擔著其相應的職責。隨著思想的開放和社會的進步,服裝開始有了異性化的轉移,17世紀下半葉的法國巴洛克時期男裝,款式奢華色彩艷麗,裝飾煩瑣,設計層層疊疊,甚至撲粉戴假發耳環,其裝飾和華麗程度遠超女性服裝。而女性也不甘示弱,19世紀30年代美國的女權運動先驅Amelia Jenks Bloomer夫人把極具東方風格的阿拉伯式燈籠褲引入女裝設計當中,這是一項大膽而新潮的嘗試,女性可以自由地進行體育活動,騎車、打球、運動,十分具有男性意味,這是女裝向中性化轉變的最初起點。
2.1 服裝廓形元素的設計轉移
結構設計中,主要包含外部廓形和內部結構的設計。中性風格的最大特色就是性別的模糊化。傳統的女性服裝凸顯腰身曲線,線條柔美,裝飾細膩溫柔,但20世紀男士女西裝樣式的出現,成為中性服裝風格流行的一個重要開端。中性風格的出現,讓女裝從身形的限制中解放出來,不用再強調曲線去取悅男性,弱化了女性傳統的形象和特征?,F代女裝設計中,經常采用中性風格的廓形設計,寬松隨意的H型、硬挺利落的T型是最經典的代表。
服裝的內部結構設計在廓形確定的前提下,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選用不同的內部結構元素設計可以賦予每個設計不同的風格特色,但是就中性風格而言,影響現代女裝設計的主要結構要素體現在領部的設計和肩部的設計上。
2.2 服裝領形元素的設計轉移
領部的設計包括領口和領子兩部分,不同的領口線條會對領形和風格有極其大的影響,例如V型的領口會顯得脖子細長,U型的領口可以凸顯胸部的豐滿等。中性化的元素轉移,主要體現在男性化元素向女裝轉移,所以,在現代女裝設計中,受到中性風格的影響,領部的設計大多會移用男裝西服或是襯衫上的領形,寬大的駁領、精致的立領、面貌各異的襯衫領等,賦予現代女裝一種陽剛和理性主義的色彩。各種男性服裝的領子造型被分解和拆分,把其元素轉移到女裝設計中來,與此同時,也將男性化的氣息轉移到了女裝領部的設計中,中性氣質一覽無遺。
2.3 服裝肩形元素的設計轉移
肩部作為服裝設計整體的次要部位,影響和制約著服裝的款式與風格。男性的體態較女性而言肩寬腰窄,健壯魁梧,所以肩部寬闊的設計曾經一度為認為是男裝的經典代表。20世紀以來,男性的某些特征元素被轉移到了女裝的設計中,在女裝中加設墊肩的設計一度風靡一時,成為最時尚最受追捧的設計之一。這種受中性風格的影響下的元素轉移,通過加寬女性肩部的方法,縮小了臀部的視覺比例,改變了女性傳統的造型形象和認知,肩部平整堅硬的角度提升了女性的氣質,讓她們變得與男性一般果斷大氣.
3 結語
一種風格的流行原因極其復雜,正如歷史告知的那樣,中性風格的特征在于模糊了性別,這種模糊的概念可以理解為相互借鑒和轉移。中性風格對現代女裝設計方法的多種影響角度都讓設計師們在設計中打破常規思維束縛,表現現代女裝的時尚風貌,展示女性另類的魅力,擴寬中性風格的未來和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 王惠敏.服裝性別符號設計探析[D].中南民族大學,2014.
[2] 劉元鳳,李迎軍.現代服裝藝術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 馬麗俠,張志春.論中性服裝的歷史空間[J].西安工程科技學院學報,2005.
作者簡介:劉兮林(1991—),女,廣西南寧人,本科,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藝術系服裝設計專業教師,工作及研究方向:服裝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