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場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近年來教育領域的一項重要的、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一直以來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前不久,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4名受訪者開展的一項調查中顯示,75.2%的受訪者身邊的初中學校有“實驗班”“尖子班”等變相重點班。在前不久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里,在保障學生平等權益方面明確規定要實行均衡編班,不分重點班與非重點班。但現實中,以實驗班和普通班、尖子班和基礎班等方式變相設立重點班和非重點班的情況依然存在。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也不是一紙文件或一個政策就可以解決得了的,可以說,要達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需要政府相關部門、教育行政部門、學校以及社會各界合力才能完成,并且還要因地制宜。
“不分重點班與非重點班”,可謂老生常談,上級部門三令五申但實際效果卻乏善可陳,“實驗班”“尖子班”等變相重點班屢禁不止。據了解,一些學校為提高升學率,千方百計追逐優質生源,除了接收片區學生外,還專門留出名額給通過“秘考”選拔的優等生,專門設立“火箭班”“南山班”“實驗班”“創新班”等變相重點班?!耙粋€巴掌拍不響”,一些學生家長“不愿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千方百計讓孩子進個好學校好班級,助推了重點班的開設。通常,重點班都配備最好的教師和資源,美其名曰“教師資源優化配置”,這也是最容易出成績的地方。需要注意的是,重點班已經順利運轉多年,相關觀念已是根深蒂固,落實“去重點”不大可能畢其功于一役。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優質教育資源始終稀缺,人們對優質教育的追求永遠不會停止,關鍵在于怎樣進行更為合理的分配。教育資源均衡不是“平均”,而是基于個性特點使每個人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換言之,所謂教育均衡,并非質量絕對一致,而是基于差異基礎上的和諧發展。據報道,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先后通過增加學校辦學自主權、鼓勵學校間的競爭等模式,在提高教育質量上取得一定成效。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不僅要重視質量,更應重視在均衡基礎上的特色發展。換言之,均衡發展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鼓勵不同學校根據實際情況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為稟賦各異的人的茁壯成長創造條件,實現更高水平的教育均衡。
一直以來,我國義務教育處在一個動態調整的階段,學校之間存在差異,孩子之間也有差異,但不能就此劃定三六九等,而是應該給予所有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事實上,按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來分班,而不以成績判定一切,更有利于因材施教。要知道,很多成績暫時不理想的學生都具有潛力,如果過早地劃分了重點班與普通班,被劃分到后者的學生很有可能形成心理陰影,不利于其健康發展。在這方面,日本的經驗和教訓也許更值得關注。20世紀末,日本平等教育出現危機,加上私立學校在升學競爭中的優勢地位,導致公立學校在教育質量方面的信譽下降,學生不愿上公立學校,公立學校產生了生存危機。經過努力,在堅持教育均衡的基礎上,日本教育界提出在公立中小學實行學校選擇制度,即以追求每個個體的獨特個性或每一種文化自身的發展權利為特征的“多元尺度”的公平,以激發學校教育活力,解決各種嚴重的學校問題。實踐證明,只要相關部門能下決心推進教育資源均衡,現有的問題并非不治之癥。
在義務教育階段,政府有責任提供無差別的均衡服務,尊重每一個學生接受優質教育的權利。實現優質教育均衡發展,從本質上說,就是要真正實現教育的“去應試化”,推動教育從“應試本位”走向“人的發展本位”,把人的發展真正作為最高原則。從這個角度說,教育的任務就是要促進人的發展,而不是完全可以量化的冷冰冰的考試分數?!安咧灰云涞溃持荒鼙M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假使讓學生的發展束縛在分數評價的框框里,讓學生的大好時光耗費在人為的區分上,如何讓少年的創造力競相迸發,又如何讓“祖國的未來”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別樣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