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朝軍
相對于龐大的校外培訓市場而言,數量巨大的背后是質量參差不齊、資質和管理等魚龍混雜,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校外培訓機構成了在職教師的“兼職崗位”,在經濟利益面前個別在職教師與培訓機構結成利益同盟或者干脆在職教師直接上陣,導致出現了課內不講課外講、課堂不講課下講的亂象,不僅加重了學生課外負擔,而且嚴重背離教育宗旨和師德師風要求。而其中一些無資質、管理不規范、超綱教學、暗藏安全隱患的培訓機構,更會成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夢魘。
但面對龐大的校外培訓市場以及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治理難度可想而知。同時,相對于校外輔導機構存在的各類問題而言,顯性問題易治。但相比較而言,還有一部分隱形問題難以短時間內奏效。比如超綱教學,恐怕沒有一個階段對校外輔導機構的授課培訓情況進行檢測監督,還有“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擅自組織等級考試等等,如果沒有科學的干預監督利器,其查處結果也難以理想。如果僅僅是從檢查監督角度去干預,效果恐怕也是難以奏效。
事實上,對于校外輔導機構亂象而言,最有發言權也最能監督的,恰恰是各級各類學生,而對校外輔導機構辦學質量和辦學行為、辦學管理最有發言權的,也恰恰是學生。而作為校外輔導班的最直接身同感受對象,也是學生。因為他們不僅認識自己的老師,更能對培訓機構的辦學行為進行直接監督和評價。
因而,要想徹底治理校外培訓機構亂象,由有關職能部門牽頭進行專業的打擊治理,非常有必要,其震懾和規范意義也值得期待。但在實施過程中,鑒于校外輔導機構自身的行為特殊性和參加對象的特殊性,我們不妨在專業力量治理的基礎上,讓中小學生也參與到這場關系到他們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的戰役中來。
首先,要面向全體中小學生開展宣傳活動,將治理的意義和相關治理措施、投訴舉報電話等向中小學生進行公開,在發揮小手拉大手作用擴大宣傳效果的基礎上,也引導中小學生正確認識校外輔導機構,自覺拒絕到“黑機構”去接受培訓,并且和家長一起對培訓機構做出基本的判斷和鑒別,不至于上當受騙并增加課外過重負擔。其次,有關部門應在市場調查摸底基礎上,針對在校學生開展校外輔導機構信息調研和調查,科學、全面、深入、正確地掌握校外輔導機構市場的詳細信息,為綜合治理和針對性治理奠定扎實基礎。再次,針對中小學生設立監督舉報電話、電子郵箱、微信平臺等等,通過讓學生身同感受的指標評價,比如辦學環境是否安全衛生、有無在職教師兼職上課、是否存在在職教師強制誘導參加輔導班、培訓機構上課質量如何、是否存在超出學習范圍單純追求應試等畸形辦學行為等等,讓學生對校外輔導機構進行評價,并結合有關指標體系做出客觀判斷,對校外培訓機構的辦學行為進行監督。這對于有關部門的治理行為而言,更具參考價值和打擊治理目標方向意義,對校外培訓機構的治理行為也更加有成效。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