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軍
【關鍵詞】 高考;改革;意義;亮點;變化
【中圖分類號】 G5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9—0022—01
2014年9月,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標志著新一輪高考改革正式啟動。筆者結合對《意見》的學習和理解,簡要談一下對本輪高考改革主要精神的認識和體會。
一、改革的背景意義
我國考試招生制度主要是高考招生制度,于上世紀50年代初建立、70年代末恢復,歷經半個多世紀并不斷完善,基本形成現在比較成熟的考試招生體系。進入新世紀以來,高等教育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跨越,現行的高考招生制度備受爭議。考試招生制度作為國家的一項基本教育制度,以什么樣的標準選拔人才,對教育教學和人才的培養具有極強的導向作用。現行的高考招生制度以剛性指標(考試成績)作為選拔錄取的主要(唯一)依據。在此架構下,“考什么,教什么”,高考成為了中學教學的 “指揮棒”,特別是在教育功利化的影響下,高考“指揮棒”的杠桿作用進一步放大,各中學為了提高升學率,放松了對學生思想品德、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直接催生了基礎教育的畸形發展,嚴重影響了素質教育的實施和發展,這是目前社會各界對現行高考制度最質疑的地方。在此背景下,高考改革勢在必行。筆者認為,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我國的高考招生制度就一直在改革,如考試科目改革、并軌招生改革、高校擴招改革、網上錄取改革、網上閱卷改革、網上填報志愿改革、網上征集志愿改革、專項計劃改革、大平行志愿改革等等,高考可以說一直在“爭議”和改革中負重前行。本輪高考改革之所以備受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主要原因是這次改革是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進行的。習近平總書記于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明確指出,“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體制機制,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這為本輪高考改革指明了方向,這次改革是全方位的綜合改革。本輪改革順應了社會各界對高考改革的諸多訴求和期盼,吸收了過去十余年教育界對高考招生制度的反思批評和探索研究成果,改革涵蓋了中小學招生、職業教育及繼續教育。義務教育階段實施就近入學制度,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制等基礎教育改革;探索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
二、改革的亮點及變化
1.高考計分“3+3”。把學業水平考試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是本輪高考改革最大的亮點。《意見》規定,高中將不再分文理科,高考總成績改由語文、數學、外語3個科目的高考成績和考生自選3科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兩部分組成。學業水平考試范圍要覆蓋國家規定的所有學習科目,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按國家課程標準和考試要求統一組織實施。
2.素質評價作參考。《意見》規定,“參考綜合素質評價錄取新生”。高考錄取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目的在于引導、推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各中學需順應改革的要求,建立規范的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客觀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突出表現,包括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興趣特長和社會實踐等內容。
3.實行分類考試。高等職業教育實行分類考試招生是這次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意見》規定,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與普通高校相對分開,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2015年通過分類考試錄取的學生占高職院校招生總數的一半左右,2017年將成為主渠道。今后的高考招生制度,將是“技能型”高考和“學術型”高考并行,逐步實現分類考試,分類錄取。
4.關注農村學生。《意見》規定,今后將繼續實施國家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由重點高校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力爭使貧困地區農村學生進入重點高校人數明顯增加,并形成保障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的長效機制。
5.規范加分項目。這項改革措施有利于維護高考選拔錄取的公平、公正。《意見》規定,大幅減少、嚴格控制考試加分項目。2015年起取消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加分項目。地方性高考加分項目由省級人民政府確定并報教育部備案,原則上只適用于本省(區、市)所屬高校在本省(區、市)的招生。加強考生加分資格審核,嚴格認定程序,做好公開公示,強化監督管理。
6.規范自主招生。自主招生是統一招考錄取模式的補充。這次改革提出進一步完善和規范自主招生,主要措施為:一是申請學生要參加全國統一高考,達到相應要求,接受報考高校的考核;二是試點高校合理確定考核內容,不得采用聯考方式或組織專門培訓;三是規范并公開自主招生辦法、考核程序和錄取結果;四是嚴格控制自主招生規模;五是從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后進行。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