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棟明
【關鍵詞】 美術課;情景教學法;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33.9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9—0125—01
一、創設富有文化氣息的情境
充滿文化氣息的教學語言,其效果能使學生不但從形式上而且從內容上感受文化的深厚底蘊,不但作用于感官而且震撼心靈。通過美術學習,能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差異性、認識人類社會的豐富性,并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征,認識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傳統美術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寬容和尊重。這就需要教師創設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學生加深對藝術社會作用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二、創設富有童話趣味的情境
針對低年級學生天真浪漫、富于幻想的特點,用童話故事導入新課能很快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教學《賀卡》一課時,我往黑板上貼了一張小熊的圖片,然后向學生介紹:“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新朋友——歡歡,請同學們和他打個招呼。”學生們個個很新奇,急著打招呼。然后我說:“今天歡歡來是有事請我們幫忙,你們愿意幫他嗎?”學生漸漸融進了故事情節,都表示愿意幫助歡歡。我趁機導入新課:“歡歡的朋友樂樂快過生日了,他想學做一張賀卡送給樂樂。聽說我們班的孩子又聰明又肯幫助別人,就來到我們班,讓我們來教他做賀卡。”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了,都想在歡歡面前露一手,幾個人一組開始研究起賀卡的制作方法來,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所要解決的問題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得到了發揮,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做到了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換。
三、創設富有生活體驗的情境
生活情境即把學生帶入社會,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學生觀察的客體,并以教師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其繪畫興趣。《美術課程標準解讀》指出:“教學必須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使學生從生活中感受美,并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并為生活世界服務的課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課堂;只有學習活動與日常生活相聯系、能為生活增添色彩時,學習才會變得歡樂有趣。
四、創設能激發想象的情境
“想象是創造的翅膀,沒有想象就沒有藝術創造”。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和學生談話中創設情境,在美術作品、音樂作品或文學作品欣賞中創設情境,讓每個學生都展開想象的翅膀,在藝術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如,我聽了這樣一節課:上課伊始,教師分別讓學生欣賞兩段節奏一樣和節奏不一樣的音樂,再請兩名學生到黑板前將聽到的音樂節奏用畫筆分別表現出來。然后播放一段優美的錄像,帶領學生從繽紛的花朵、林立的大樹、滿地的落葉以及小溪邊的鵝卵石中尋找節奏的變化,引導學生大膽發揮想象力:“可以怎樣表現變化的節奏?”學生回答:“用大小的變化”“排列時注意疏密變化”“顏色的濃淡深淺”……學生們的回答個個出彩。接著,老師又問:“你們能不能用畫面的形式表現出來呢?”學生在前面的談話中腦海里出現了許多畫面,有了這樣的基礎,回答很有信心。
五、創設勇于探索的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明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學生探索中,教師要關注其合作意識的培養,重視發揮群體的智慧解決問題。
如我在教學二年級《裝飾瓶子》一課之前,讓學生收集了許多瓶子和各種毛線、花布、扣子、舊掛歷紙、豆子等生活中被廢棄的物品,又把自己制作的裝飾瓶和上一個年級的優秀作品精心布置在教室里。學生一進教室,馬上被這五顏六色的作品吸引住了。課上我讓學生把收集的作品堆在桌面上,引導學生:“這些東西在日常生活中都被視為廢棄物而被拋棄,造成了資源浪費。這堂課我們開展變廢為寶活動,同學們想一想,能不能把這些廢棄物變成藝術品呢?”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我在他們有了答案后,再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示用各種方法裝飾的瓶子,并讓學生討論其優點和不足。接著,我繼續提問:“大家有沒有更好的想法呢?”我這一問,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激情高漲、躍躍欲試。在本堂課的最后一個環節,我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的舞臺——舉辦一個小型裝飾瓶展覽會。當學生看著自己的作品時,她們的內心涌動出很強的成就感,而成功的情緒體驗是一種維持并發展學生學習興趣的巨大精神力量。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