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小麗 李青
【關鍵詞】 應用型大學;雙師型教師;內涵;評價方
式;制度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9—0026—01
本文認為完善健全“雙師型”教師評價機制是保證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和途徑,是持續提高師資隊伍水平的利器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一、明確“雙師型”教師的內涵
對于“雙師型”教師,學者和教育界的實踐者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筆者認為,應用型大學的“雙師型”教師應具備以下要求:具備基本的道德素養和職業要求;有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和開放的知識結構;具備傳播、轉化知識的能力;持續的實踐經歷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具備高水平的應用技術研究能力。所以,應用型大學強調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概念必須體現應用型大學培養目標和要求,明確內涵,達成共識,才能指導“雙師型”教師培養的評價制度和指標的建立,規范評價整個過程。
二、應用柯氏模型進行評價
柯氏評估模型主要包括四個評估層次,分別是反應層、學習層、行為層和結果層,反應層評估的是受訓人員的滿意程度,學習層評估的是受訓人員掌握知識、技能等的程度,行為層評估的是受訓人員是否將所學運用在工作中,強調行為的改變情況,結果層評估的是受訓人員將所學運用在工作中是否提高了工作效率等問題。反應層,過程評價層面,評價的是教師和學生的情感體驗,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面談、座談、問卷調查等形式了解具體情況進行反饋并適時改進;學習層,過程評價層面,評價的是教師和學生分別在培訓和上課過程中及課程結束后對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可以運用試卷測試和技能操作等形式了解學習情況和進展,以便及時的調整和改進;行為層,過程評價層面,評價的是知識和技能的轉化和遷移,教師通過培訓和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是否進行了實際應用,行為得到了改變。如教師受訓之后回到崗位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后,可以通過上級、同事、學生等對其行為作出評價,學生可通過情景模擬、演講、角色扮演、辯論等方式進行反饋;結果層,結果評價層面,在崗位上工作了一段時間的效率和效果提升評價。主要從數量、質量、時間和效率等方面設置評價指標作出評價,學生可通過實習期間的表現進行反饋。所以僅通過具體的結果評價指標對應用型大學“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作出評價是偏面的、不科學的,更是不利于教師和學生成長和發展的。
三、評價方式和主體的多樣性
應用型大學“雙師型”教師培養的評價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在在職脫產具體培訓的過程中;二是教師在在職在崗培養的過程中。高校在職脫產培訓的形式主要是作為訪問學者到國內或國外高校訪問,或者到某一單位或企業掛職。考核的方式和評價主體往往較為單一,一般由培訓機構負責人或導師出具一份考核通過證明即可,所以,考核的形式大過實質,培訓的效果可見一斑。在職在崗培養的過程中,主要是上級、同事、督導和學生通過課堂評教的方式進行評價,評價的內容主要是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沒有關注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這與應用型大學的培養目標相悖。所以,應用型大學“雙師型”教師培養的評價方式和主體必須多元化。培養方式上,加大校企聯合方式培養“雙師型”教師,加強實踐能力的提升。評價方式上,可通過情景模擬、上機操作、演練、輪崗實習、試卷考核、論文等方式進行評定和打分。評價主體上,在職脫產培訓的主體除了直接負責人外,還應從在培訓中與其有頻繁往來的相關人員中選取,評價主體的權重可以根據重要性和影響力進行分配。
四、評價制度和指標的建立
建立合理的評價制度和指標。傳統考核的內容主要關注在教學和科研方面。教學上,主要依據學時多少、課堂講授情況和獲獎情況進行評分,教學實踐和教學能力的評定比例很小甚至沒有。科研方面,主要從出版書籍、申報項目、發表論文期刊的檔次和科研獲獎情況進行評定,對研究內容沒有過多要求和限制。在職稱評定上,倚重科研,輕視教學,忽視實踐能力和素養的“重學術、輕實踐”的評價方式尤為突出,完全不符合應用型大學“雙師型”教師的評聘要求。必須改變傳統考核制度,提高實踐教學和實踐能力的考核比例,科學研究上,基于應用型大學科研研究內容的指向性,在對“雙師型”教師科研考核方面需有所側重。激勵制度也應與之相適應,進行調整。故以“雙師型”教師的內涵為依據,以“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內容為指導,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制度和指標,作出公平公正的評價結果,實現良好的激勵和效果,以促進教師和學校的長遠發展。
“雙師型”教師的質量是保證應用型大學發展的基石和堡壘,做好“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和評價是實現應用型大學發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必須明確“雙師型”的概念和內涵,以此為抓手指導具體的培養和評價等問題。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2015年課題應用型大學“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機制研究——以蘭州高校為例(項目立項號:2015A-127)的研究成果之一)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