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鵬
數學課堂煥發著無限生機和活力,同時我也感觸頗深,有太多的收獲,也有不少的困惑,而及時回顧和總結數學課堂的經驗得失,對今后的教學既是一種動力,也可作為借鑒。以下僅就教學的人文性和備課兩個層面反思近兩年所走過的歷程,談談個人的收獲與困惑:
一、收獲頗多
(一)課堂教學的人文性
1.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
數學之美無處不在,數學習題條件的和諧美,形式的對稱美,解法的合理性、簡潔性和獨創性,一題多解的殊途同歸,以及幾何圖形豐富的內涵,無不表現出數學的統一美、簡潔美和奇異美,在教師的課堂探究中都被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同時我們八年級備課組在挖掘幾何圖形的內涵上頗下一番功夫,賦予其豐富的人文氣息:如圓:完美無缺,預示著人類美好的愿望!射線: 一心一意,勇往直前 始終如一 無怨無悔;線段 :腳踏實地 ,善始善終 一種誠實、樸實的象征。
這樣設計使幾何圖形有了新意,有了靈氣,有了豐富的人文氣息。學生也將因此對幾何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2.在教學中,讓學生始終感到被尊重
被尊重是人的一種心理需求,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的失誤變為課堂學習中的亮點,因而可以珍藏作為很好的教學資源。現把自己在“分式的運算”一課中的案例介紹給大家:
例題:計算
然后請三名同學上黑板解題,其中鄧一同學解得:原式=2(x-2)+5(x+2)-4(x+3)=3x-6。這顯然是錯誤的,解法一出,引起哄堂大笑。此時的我就題發揮,來了個“將計就計”,雖然鄧一同學把計算題寫成了解方程,解法錯了,但她的解法給了我們一個啟示,若將問題中的分母去掉來解,行不行?學生通過思考最終得到正確的解法。
因此通過案例說明教師在課堂上的“靈機一動”,使解題出現失誤的學生由尷尬轉變為“有些自豪”,使全班學生由哄堂大笑變為“尊重”這位同學。解題上的失誤成為課堂習題訓練的一大亮點!
故一個善解人意的教師能在關鍵處為學生的錯誤說話,一個有平常心的教師能冷靜地看待學生的錯誤,一個有創造精神的教師能從已有的模式中重新審視學生的錯誤。而這一切靠的是教師人文修養的積淀,靠的是教師真誠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的一顆樸實的心、靠的是教師深厚的數學教學功底,對學生的體諒之心,無疑是對人文性的最好的演繹和滲透。
(二)備課(以自己所在八年級備課為例)
1備課中大膽創新,立足于課堂教學的改革,實行“低起點、多歸納、勤練習、快反饋”的課堂教學方法,重點就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現如今經過兩年的摸索、實踐,已經初步形成了八年備課組的備課模式。在備課中按照這四個環節進行一次備課和二次加工,收效很好。
2.備課中的推陳出新,群研氛圍,教師的教學行為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在教案中體現出由注重“教”向注重“學”轉變;由注重“傳授”向注重“引導”轉變;有由注重“成績評價”向注重“多元評價”轉變。真正讓備課成為教學的奠基石、開拓者。使備課發生了質的飛躍。
3.備課中的別具一格的四維目標,準確定位的重難點,在課堂教學上,處處可見教師的“匠心”。在全面設計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教師立足于教材的深入鉆研,對學生的全面分析,注重知識領域目標和其他領域目標并存,體會感受四維目標的統一性。
二、困惑不少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由于對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使用缺乏準確度,斷章取義,理解片面,有時刻意求新,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劍走偏鋒”現象。
(一)漠視教材 刻意求新
一方面不能很好的理解教材編者的意圖,滲透的理念,另一方面在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時情有獨鐘,漠視教材已有資源,為求新、求活、求異而動足腦筋,煞費苦心,缺乏度的把握。
(二)“討論”過濫,有名無實
刻意呈現“自主、合作”的場面,教師將數學習題揭示后,不待學生思維片刻便匆匆進入小組討論,整個課堂吵吵哄哄的,雖是“動感十足”卻實為“一潭死水”形式主義嚴重。教師根本沒有觸及教學實質內容。因此,我認為如此的合作豈不是有合作的形式而無合作的價值,顯然也就沒有合作的必要了。
(三)脫離實際,紙上談兵
有些教師為追求數學生活化,生活中的數學的理念在課堂上充分體現,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出現許多“紙上談兵”式的一相情愿。聯系生活實際虛無縹緲,沒有真正對學生起到體驗數學、應用數學、經歷數學、感受數學的作用。
(四)重“語”輕“理”,華而不實
《課標》指出: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筆有據,在與他人交流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質疑。于是有些教師在課堂上有出現一邊倒的現象,用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由表達,全班交流,而忽視了學生經典歸納,知識升華。
總之,在新課程實施中,我們要改變教師包攬課堂的做法,在組織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時,都應當有意識地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角,多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的機會,多讓學生“做”數學。教師要從信息源與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就應巧妙地把自己轉向幕后,把學生推向臺前,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角。
應根據新課程理念,反思原有教學行為,尋找原行為與新理念的差距,并根據新課標、新教材的要求,進行新的設計,按新設計進行實踐,再反思、改進,即尋找新設計與實際教學效果的差距,改進設計,再實踐總結,獲得經驗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