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穎
教學媒體是指教學活動中交流、傳遞信息的技術工具和手段,用于教學信息從信息源到學習者之間的傳遞。隨著科技的發展,教學媒體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眾多的教學媒體,如何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內容及學習者的特征選擇適合教師自身的 教學媒體,并根據各媒體的特點優化組合以達到教學效率最大化是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
一、常用教學媒體特點比較分析
1、視覺類媒體:如:幻燈、投影 優點:善于提供靜止、放大的視覺畫面。利于學生觀察事物 的細節,能突出事物的外部形態及特征,可創設問題 情景,材料豐富易制,可控性強。 缺點:不善于表現連續運動變化的過程
2、聽覺媒體:如:錄音、廣播、語言實驗室 優點:善于呈現各種逼真的聽覺信息,提供標準聲音刺激, 便感知、模仿。能營造氛圍,烘托氣氛,調動情感參 與,材料豐富易制,可控性強。 缺點:語言的表現抽象性強,難定合適的步調,是一時間線索的固定順序來表現信息。
3、視聽型媒體:如:電視、錄象、電影 優點:善于呈現連續的視聽覺信息,有利于展示事物發生、發 展的全過程,有利于呈現標準的運動和動作規范,便于 模仿,能觀看實驗中不能直接看到的事物,表現力強, 容易調動學生的興趣,有利于建立共同經驗。 缺點:教材制作周期較長,制作技術方面有一定要求,單向傳 播媒體,畫面元素較多,學生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于所表達的內容上。
4、交互型/綜合型媒體:如:計算機、計算機網絡,多功能教室 優點:能呈現多種信息形態,動靜結合表現力強,便于交互, 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能實現異地的實時性交 互,內容設計方式便于學生聯想、跳躍式的思維,能創 設逼真的人際化的環境,適合于各種學習方式。缺點:適合于教學用的軟件太少,使用此媒體類型成本高,操作技能需通過培訓,系統維護工作量大。
二、教學媒體材料的一般編制過程
1、選題分析
在這一階段要根據教學媒體材料編制的選題原則,在充分考慮使用對象、目標、內容、媒體特性、有利和制約因素等方面,從必要性、可行性等角度來確定選題,并組成相應的編制小組進行工作。編制小組的成員應盡可能包括學科專家或教師、媒體材料開發技術人員、教學設計人員以及媒體材料未來的使用對象等。選題要明確媒體形式以及該媒體材料所適用的使用對象、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
2、材料的準備
材料的準備階段要根據已確定的選題,為材料的設計和具體編制等工作準備好相關的材料,包括:具體教學內容的準備,設計、開發和評價階段一些理論資料和可供參考的樣例的準備,等等。
3、腳本的編寫
本階段要在明確的選題的指導下,根據媒體材料使用對象的特點、教學內容和目標、教學媒體特性等,在編制小組各方面人員的共同參與下,對媒體材料的功能、框架結構、具體表現形式等加以設計,并按一定格式編寫出相應的腳本。在設計的同時,還應盡可能由技術人員根據設計的思路先制作出一個小的原型,在通過編制小組的討論以及試用之后進行相應的修改。
4、開發
本階段由技術人員根據原型和腳本進行媒體材料的具體開發。
5、評價和修改
當媒體材料的開發工作完成后,需要通過編制小組自評、組織人員試作等方式,對媒體材料完成教學目標的情況以及媒體材料的技術特性等進行全面的評價,并根據評價的情況進行相應的修改,修改后的媒體材料才能作為成品投入使用。
三、教學媒體材料的編制要求
為了保證教學媒體材料在教學過程中真正發揮作用,必須堅持教學媒體材料的質量標準,在編制教學媒體材料的整個過程中要明確并貫徹科學性、教育性、藝術性和技術性“四性”高度統一的要求。
1、科學性 教學媒體材料要向學生傳授正確的思想觀點、方法和科學的知識與技能,因此科學性是教學媒體材料的基礎??茖W性要求主要體現在教學媒體材料內容的科學性上。
2、教育性 教育性是一切教學媒體材料的特性要求。教學媒體材料的教育性要求主要體現在它的教學目標的確定、內容的選擇、材料的設計、教學活動的安排等符合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和原則。
3、藝術性 藝術性主要關注教學媒體材料能否通過聲與像的藝術魅力來增加感染力,使教學內容富有藝術氣息,增加趣味性,引人入勝,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4、技術性 技術性是對教學媒體材料編制的技術質量的具體要求。
總之,教學媒體材料的科學性、教育性、藝術性和技術性的要求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整體。應堅持教育性第一的原則,科學性是教育性的基礎,兩者均處于主導地位,藝術性和技術性是為教育性和科學性服務的,而技術性是教育性、科學性、藝術性能充分表現的技術保障,它們雖然處于從屬地位,但是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選擇教學媒體的依據
1、根據教學媒體特性選擇與運用教學媒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學媒體作為工具,只有熟悉其特性才能人器合一,信手拈來。通常根據信息作用的感官通道的差別將教學媒體分為視覺媒體、聽覺媒體和視聽媒體。就短時教學效果而言,由于視、聽媒體提供了多重刺激,確實比單一刺激好,但長時間的刺激會導致感官疲勞從而降低學習效率,因而刺激的形式、量與度的把握是關鍵。且根據抽象層次原理,抽象層次越高,表達的具體意義越多,學生思考越多,收獲也就越多,而視、聽資料過分直露,不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想像和思維能力,粗略的情境才能給學生的發展留有余地,典型的如國畫的留白,又如樂曲的無聲勝有聲,正是這種不到位的手法才能引起受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深層次思考。
2、根據教學目標、內容選擇與運用教學媒體 根據教學目標、 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就這一點來說,無論多先進的媒體技術都無法替代教師的 主導地位, 這也是課堂教學與其它教學形式的主要差異。 課堂教學中學生可從教師的語言、 表情、形體動作這些最原始的媒體中學到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為人處事風格和做事的態 度精神等,從而受到思想、情感、人格和審美方面的熏陶和感染,而這些正是教育最基本、 最重要的目標。
3、根據教師自身特點選擇與運用教學媒體 教學的魅力在于師生面對面的交流,豐富的表情、夸張的動作、抑揚頓挫的語言、賞 心悅目的板書、行云流水的思維和海闊天空的思想比其它任何媒體都有效、有說服力。且 根據共同經驗原理,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必須建立在雙方共同的經驗范圍內,這在師生交流 過程中是可以實現的, 而教學媒體如何與學生建立共同經驗, 如何因材施教、 個別化教育? 靠智能軟件?在機器超越人的智能之前這不過是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