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博瓊
【關鍵詞】 中職教學;質量監控;保障體
系;現狀;構建;路徑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
09—0033—01
一、中職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的現狀
1. 質量監控與保障指標的系統性不足。大部分中職學校制度比較健全,但是各制度之間的指標關聯度不高,監控指標相對“獨立”,對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綜合監控與保障缺少相應指標,沒有形成有機整合的運行體系,導致中職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的系統性不強,削弱了監控與保障的整體效應。
2. 質量監控與保障的動態性指標不足。中職學校的質量影響因素關乎產業經濟發展、技術更新換代等外部因素和生源質量、教師素質、硬件設備等內部因素,影響因素在不斷的動態變化之中,但是部分中職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采用固定的、程式化的指標體系,缺少發展性指標和彈性因素指標,未能全面、動態地建立指標體系,削弱了監控與保障的及時診斷和調節效應。
3. 質量監控與保障的過程性指標不足。大部分中職學校對教學質量的監控與保障是自上而下單向的、指令性的,通常采用了一期一評或一年一評的質量監控與保障方式,過分注重了終結性指標的設置和監控,忽視了過程性指標,導致中職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的過程性指標較少,削弱了監控與保障的全過程反饋調節效應。
二、中職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的構建
1. 監控與保障專業設置。中職學校應瞄準市場需求,緊盯產業發展,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堅持走“內涵式、精品化”的專業發展道路。要有效監控與保障專業設置的科學性,同時監控學校外部和內部指標。外部指標主要包括區域產業發展、企業需求、生源意向、人力市場供給飽和度等專業設置前期指標和社會滿意度、學生滿意度等專業建設過程指標;內部指標主要包括專業教師、實訓設備、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學質量、就業薪資、后續發展能力等。
2. 監控與保障教學文件。一是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落實。二是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與落實。三是課程標準的制定與落實。四是教學模式改革方案的制定與落實。五是評價模式改革方案的制定與落實。
3. 監控與保障教學過程。一是監控與保障教學計劃進度的制定與落實。二是監控與保障備課實效。三是監控與保障課堂實效。四是監控與保障作業布置與批閱反饋。五是監控與保障考核評價。
4. 監控與保障教師隊伍。教師隊伍建設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應監控與保障學校是否制訂并落實了教師隊伍建設規劃,是否采取了多種形式的在職培訓提升了教師素質,是否保持了合理的師生比、“雙師型”教師比例、專兼職教師比、職稱結構比例、年齡結構比例等。
5. 監控與保障教學秩序。符合職教規律、切合學校實際、科學有效的教學秩序是教學質量的基本保障。應監控與保障教育常規工作是否正常運行,學校的教育教學規章制度是否落實到位,教師的教學工作考核是否達到了正向激勵,教研活動是否形成了有效的教研成效,教科研及服務體系建設是否具有實效性和針對性,對外開展的技術推廣、扶貧開發、勞動力轉移培訓、社會服務是否達到了一定的滿意度和社會認可度。
6. 監控與保障配套資源。一是監控與保障選用教材的規范性和科學性,是否嚴格落實了教材選用及管理制度;二是監控與保障數字化教學資源,是否配套建立了開放、共享型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是否形成了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動態更新機制;三是監控與保障實訓設備及耗材,是否保證了生均工位數,是否建立了實訓耗材投入與教學成果產出對接的管理機制;四是監控與保障智慧校園建設,是否搭建了智慧云校園平臺,是否推動了教學信息化等。
7. 監控與保障社會評價。社會評價是學校質量的風向標。應監控與保障社會評價渠道是否暢通,輿論收集是否全面,輿情研判是否科學,主要監控在校生、家長、畢業生、企業、社會人員的信息反饋及社會輿論。
三、中職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的路徑
1. 學校應組建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領導小組,形成學校內部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做到監控指標全覆蓋、反饋信息全收集、整改措施全落實。
2. 學校應建立健全教學常規管理、教學檢查督導、第三方評價等制度,通過課堂聽課、考核評價、學生座談、評教活動、教師考核、企業實習考核等方式開展監控信息收集,對收集的信息指標綜合研究,使之具備條理性和典型性,最后及時整改糾偏。
3. 中職教學質量影響因素復雜,質量保障涉及面廣,質量監控多主體、多方式、多種類,因此,學校要整體設計,采取“整體統籌設計、部門分工協作、師生人人有責、第三方機構參與”的上下聯動、內外互通的監控與保障工作運行機制,及時全面匯總監控信息,及時調整保障措施。
(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2016年度課題《基于系統控制論的中職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16]GHB0744)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