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星
【關鍵詞】 幼兒園;幼兒;自理能力;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6—0068—01
一、在一日生活活動中培養幼兒自理能力
在幼兒園培養幼兒自理能力,就必須重視在一日生活活動中的培養。教師要利用一切生活活動的機會,如小便、洗手、吃飯、吃點心、午睡等,幫助和鼓勵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進一步規范和內化他們的行為,讓他們樹立生活自理意識,促使自理能力逐步提高。如教師要求幼兒來園后要主動向老師問好,自己搬椅子坐;午睡時要求幼兒自己脫衣服并疊放整齊,起床時自己穿衣服、穿鞋、疊被子整理床鋪;進餐時要求幼兒自己端碗吃,做到碗里干凈、桌面干凈、地上干凈,餐后自己收拾餐具和桌面;每天安排值日生負責收發餐具、整理玩具等。這樣就能讓幼兒在自己觀察學習中掌握生活自理技能,增強生活自理意識,促進自理能力的發展。在實踐活動中,教師不能因為幼兒做得慢或做得不好去包辦代替,要注意從情感教育入手,力求讓幼兒“學一點、懂一點、做一點”,使幼兒在一日生活中積累點滴經驗,逐漸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二、在游戲活動中強化幼兒自理能力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形式,教師要充分利用區角游戲、角色游戲等多種游戲形式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區角游戲可讓幼兒在區角活動中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得到生活體驗,得到生活能力鍛煉。在區角游戲活動中,教師要給幼兒提供豐富的有助于提高自理能力技能的活動材料,幼兒可選擇自己喜歡的區域進行游戲,這能使幼兒在輕松有趣的游戲活動中主動地去想、去動、去干,并較好地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如在生活區可讓幼兒用餐具給小動物喂食,能培養幼兒使用餐具的能力;在操作區讓幼兒給鞋子配對,能培養幼兒分辨一雙鞋子左右的能力;在時裝區里讓幼兒換穿不同的服裝從而掌握穿衣服的技能。在游戲過程中幼兒不斷發現適合自己的操作方式,提高活動參與的積極性,在區角活動中提高生活技能。角色游戲讓生活技能掌握于無形之中,教師可以讓幼兒扮演不同的角色來掌握相應技能。如,在角色游戲娃娃家中,幼兒就要扮演爸爸媽媽給寶寶穿衣服、扣紐扣、穿褲子、穿鞋子、系鞋帶等;在快樂餐廳游戲中幼兒要扮演餐廳服務員擦桌子、擺碗筷等。這些游戲讓幼兒在輕松的環境中掌握了相應的技能,久而久之提高了自理能力。
三、在表揚鼓勵中提高幼兒自理能力
獲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動幼兒生活自理的動力,幼兒會對自己正確的行為獲得鼓勵而為之喜悅,從而使好的行為習慣繼續保持。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閃光點,賞識點滴進步,發現幼兒點滴進步及時表揚,讓大家向他學習,并讓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從而讓幼兒享受到成功的樂趣。“你真棒”、“你真能干”……都會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成為激勵幼兒自覺掌握自理能力的強大推動力。如在班上設置“我是好寶寶”的小紅花評比欄,對于按時入園、獨立進餐、安靜入睡、穿衣穿鞋等表現好的幼兒及時表揚鼓勵并獎勵小紅花。針對個別特殊的幼兒,對于他的點滴進步都要不失時機地進行表揚鼓勵。如小班幼兒午睡自己穿衣服扣上扣子,卻位置扣錯了,教師首先要肯定幼兒的獨立意識,進行表揚:“真了不起,自己能扣上扣子了。”然后糾正:“只是一顆小扣子進錯了門,重新扣一次好嗎?”使幼兒產生良好情緒,提高自信心,隨著時間的推移,幼兒自理能力會不斷提高。幼兒都喜歡幫老師做事,教師可以利用孩子的這種心理,讓他們幫助老師整理玩具、收發圖書、擺放桌椅、擦桌子等,及時表揚表現突出的幼兒,幼兒的積極性就會越來越高,生活技能得到了掌握,自理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四、在家園密切配合中鞏固幼兒自理能力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指出:“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家庭教育應負重要的責任。”在教育越來越強調生態化的今天,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必須與家庭緊密結合,達到家園一致性教育。教師可以利用家園立交橋、QQ群、微信群、家長講座、家長會等多種形式,向家長宣傳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介紹培養幼兒生活習慣的要求、內容、方法等,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生活作息制度,主動與教師溝通交流,研究和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使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達成一致目標。堅持家園共育,讓家長與幼兒園、家長與家長在長期的互動交流中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從而使家長能更好地配合幼兒園,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編輯:王金梅